肝癌介入治疗术后不同压迫止血法的效果比较 .pdf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不同压迫止血法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两种压迫止血法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7
例。实验组采取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对照组采取沙袋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术
后压迫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压迫止
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
验组术后局部渗血、血肿形成、皮肤瘀斑、假性动脉瘤、排尿困难发生率均明显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
采用绷带加压包扎法压迫止血能够有效缩短术后压迫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
降低多种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明显,应用价值较高。
标签: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沙袋压迫止血;肝癌;介入治疗
肝癌介入治疗术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
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研究指出,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配合有效的压迫止血方
法,可以达到改善预后、减少患者痛苦的作用[1]。现对我院在肝癌介入治疗术
后护理中应用两种压迫止血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94例肝癌介入治疗
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无手
术禁忌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
34例,女13例,年龄39~59岁,平均年龄(42.15±4.54)岁。对照组男33例,
女14例,年龄38~59岁,平均年龄(41.68±5.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术后采取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术毕使用食指和中指将
穿刺点压迫15min左右,放开后观察穿刺点是否出现渗血或局部血肿,无异常者
使用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手术侧肢体可以进行微弯,下方垫上软枕,将床头
抬高15°~30°,帮助患者摆放舒适体位。术后患者排尿时可采取坐位、站位或半
卧位等,注意避免压迫手术侧的肢体[2]。
对照组采取沙袋压迫止血:术毕按压穿刺点和观察穿刺点是否有异常与实验
组相同,无异常者使用弹性绷带进行包扎,并且采取0.5kg沙袋进行压迫,将手
术侧的肢体伸直,叮嘱患者只能进行水平移动,排便只能在床上进行[3]。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术后压迫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局
部渗血、血肿形成、皮肤瘀斑、假性动脉瘤、排尿困难)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x±s)和百分率表
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压迫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压迫
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局部渗血、血肿形成、
皮肤瘀斑、假性动脉瘤、排尿困难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肝癌介入治疗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能够通过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提
高肿瘤周围药物浓度,达到较好的抗肿瘤效果。肝癌介入治疗术后,为避免术后
穿刺点局部出血,术后需要制动肢体,采取压迫止血。临床研究指出,不同的压
迫止血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影响[4]。传统的护理方法要
求术后穿刺点进行沙袋压迫止血,为防止沙袋移位或脱落需对患者术肢进行较长
时间平卧制动,患者难免出现紧张感,制动时间较长也可造成局部麻木、腰酸背
痛等情况,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5]。而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为新型压迫止血
方法,不仅有效解决患者长时间平卧制动带来的不适感,也可有效防止皮肤压伤,
降低多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压迫止血时间和
肢体制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
相符。另外,实验组术后局部渗血、血肿形成、皮肤瘀斑、假性动脉瘤、排尿困
难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绷带加压包
扎压迫止血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明显优势,分析原因主要与绷带加压
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