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及中秋祭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汉服及中秋祭月
汉服,即华夏衣冠,又称为汉装、 HYPERLINK /view/182543.htm \t _blank 华服。汉服是汉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 HYPERLINK /view/1153394.htm \t _blank 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直至清代剃发易服,汉族人被迫脱下穿了几千年的衣裳,汉服从此消失。
博大精深、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服饰文化财富,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汉服与旗袍、马褂“唐装”等服装有所区别,这些服装与汉族传统服装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因而不能称之为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民族服装,如日本、 HYPERLINK /view/6395.htm \t _blank 朝鲜、越南、蒙古、 HYPERLINK /view/7805.htm \t _blank 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大类。古代,关于礼服都有详细的规定,不同场合应身着不同等级的礼服。常服则较为随意,款式也比较多,男士有直裰,裋褐,曳撒、罩衫等,女子有襦裙、曲裾、褙子、半臂等。
中秋祭月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流传到民间,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清代以后至近代祭月活动随着社会的重大变革渐渐消失,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有祭月。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各种祭月活动。
与祭日相反,月被称为太阴,祭月的主要仪式由女子担任,男子辅助参与。
祭月的准备活动:
需要准备的器物有:祭桌, 草席,香炉、盘碟碗盏和月饼等贡品,酒、酒爵。祭月的祭品是奉献给月神享用的。中秋月饼是最重要的祭品,西瓜要切成莲花状,秋季时令水果若干,祭月的月饼在祭后之“餕”,即分给参加祭月仪式的人享用。
祭月仪程:
1.沐浴更衣,穿上传统服装,以示对月神的诚敬。
2.陈设: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席子。
3.主祭正坐于祭者席上,旁边有执事赞者辅助主祭。
4.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上香、祭酒
赞礼唱:“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祭拜,赞礼唱:“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之上。
6.读祝: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维辛卯年丁酉月 庚午日
HYPERLINK /view/4188990.htm \t _blank 延陵汉魂?集聚南门
拜月祈福 祝以文曰
水浴清蟾 凝光悠悠
点点稀星 叶影蒙蒙
觳皱波纹 旷豁人意
广寒瑶台 天上人间
素娥淡伫 丹桂参差
玉兔皎皎 银蟾倥侗
汉家子女 正冠理裳
觥筹交错 杯鼎珑璁
烛光摇曳 香烟缕缕
仰揖顾菟 禋祀弗忘
霓裳当风 罗袖飞颺
佑我中华 风调雨顺
掬诚告奠 伏祈尚飨
祀事既成诚祈夜光嘉飨
7.焚祝文及月光纸: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月光纸是绘有月神和月宫的白纸。
8.拜月
赞礼唱:“拜月”。。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
9.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餕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