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第27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docx
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2007.5.22 教案完成时间:2007.5.10
课程名称授课教师
临床药理学胡成穆
年 级
专业技术职 务
2002
讲师
专业、层次
授课方式
大班
(大、小班)
本科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27章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主要治疗贫血的药物
了解促白细胞增生的药物
临床药理学(第3版)徐叔云主编
基础与临床药理学 姚明辉主编
生物化学(第5版)
内科学(第5版)
3.熟悉作用于凝血系统的药物的作用。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节 抗贫血药 1学时讲述、板书、穿插实例第二节促进白细胞增生的药物 0.2学时讲述、板书
第三节促凝血药 0.4学时 讲述、板书
第四节抗凝血药 0.4学时 讲述、板书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 月 日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1节抗贫血药
贫血的概念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比容
(Hct)低于正常下限。贫血的分类及原因:
缺铁性贫血 铁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
再障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抗贫血药:用于贫血的补充治疗
缺铁性贫血,又称良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形成而引起的最常见贫血,多见于老年、青壮年女性及儿童。
造成铁元素缺乏的原因有:
1、慢性失血;钩虫病、胃馈疡、月经过多等
2、长期营养摄入不足;
3、需铁量增加;妊娠
4、铁元素吸收不良
铁剂
简要讲述贫血概念及分类,板书,10分钟
提问有关缺铁性贫血病
因,板书,10
铁剂常以盐类的形式存在,与酸成盐的有硫酸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
分钟
富马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和琥珀酸亚铁,上述药物均收载于《国家非处方药目
录中》。
药理作用与机制
进入骨髓的铁,粘附于幼红细胞膜的特殊受体部位,通过活跃的线粒体和电子转运系统,使铁进入幼红细胞内,形成血红蛋白。
药动学及影响因素
口服铁剂主要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也能在胃和小肠下部被吸收。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铁剂的吸收受许多因素影响:
1、以2价铁形式吸收;
2、酸性环境可促进铁的吸收,维生素C可促使3价铁还原成2价铁,使铁易于被吸收;
3、体内贮铁量亦影响铁的吸收。
人体的贮铁组织主要有肝、脾、骨等,血浆铁经转铁蛋白运至贮铁组织贮存。红细胞遭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释出的铁大多能被再利用。正常人铁的排泄极少。肠道、皮肤等细胞脱落是铁的主要排泄途径,少量也可由尿液、胆汁及汗液排出。
临床常用制剂
硫酸亚铁:为最常用的铁剂。
乳酸亚铁:口服后容易吸收,宜与饭同时服用或餐后服用。口服水剂或糖浆剂后容易使牙齿变黑,故宜应用吸管。如朴血口服液。
葡萄糖酸亚铁:作用温和,铁的利用率高,起效快,对胃肠的刺激性小。富马酸亚铁:含铁较多,显效较快,几乎无味,刺激性小且不良反应较轻,适用于轻、中度贫血。
右旋糖酐铁:为铁与右旋糖酐的可溶性复合物,吸收较为迅速,可在短时间内纠正缺铁症状。
琥珀酸亚铁:是一种结合铁蛋白的有机化合物,不被胃蛋白酶消化,在中性时被胰蛋白酶水解,因而制剂中铁在蛋白膜保护下避免与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不会造成胃粘膜损伤,减轻了大多数人口服铁剂常常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在口腔内也无不良的铁锈味。
叶酸类药理作用
体内转化为四氢叶酸后,与多种一碳单位结合成四氢中酸类辅酶,传递一碳单
重点讲述铁剂,板书,10分钟
讲述叶酸和维生素B12,板书并穿插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实例,10分钟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位。参与包括(1)嘌呤核苷酸合成;(2)dUMP合成dTMP;(3)氨基酸互变。
临床应用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对抗药引起的贫血(甲氨喋呤、乙胺嘧啶)
纠正恶性贫血血象维生素B12
药理作用
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同时促进H4PteGlu循环利用。
促使甲酰丙二酰CoA变为琥珀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临床应用
1、恶性贫血 注射给药
2、辅助治疗其他类型贫血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红细胞生成素
由肾脏近曲小管管周细胞产生的糖蛋白。
药理作用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能促进原始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重组EPO是基因工程药品。临床应用:
1、贫血的治疗
肾性贫血
EPO最早用于治疗终末期肾衰时的贫血,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无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非透析的慢性肾功不全患者,应用EPO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肿瘤相关性贫血
10%-40%的恶性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