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文注释: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几个问题.doc

发布:2024-08-23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1/NUMPAGES1

课文注释: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几个问题

(1)交战的双方及战争的性质

沙俄对土耳其领土觊觎已久,1853年夏,俄国借宗教争端之机,挑起俄土战争。沙俄鲸吞土耳其的行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之后,英法积极争取盟友,1855年1月与撒丁王国结盟共同对俄作战。奥地利帝国对于巴尔干半岛早已怀有野心,现在,面临俄国威胁,它派遣8万大军云集东部边界,准备攻击俄军后方,并多次向俄发出通牒。俄国也试图通过外交努力分别与丹麦、瑞典、普鲁士等国结盟,但均遭拒绝。因此,克里米亚战争实际上是孤立的俄国同英、法、土、奥、撒同盟的交战,这也是俄国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讲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对于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2)战争的其他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中期欧洲近代战争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除教材所述外,还具有以下诸多影响:

对土耳其。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根据会议和约的有关内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得到欧洲的集体保证。这样使奥斯曼帝国得以延续数十年。

对撒丁王国。撒丁的统治者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加入联军集团对俄作战,取悦于英法,特别是法国。这使撒丁王国在随后不久的完成意大利国家统一的战争中,赢得了法国一时的支持。

对中国。克里米亚战争虽发生在欧洲,但其影响波及到中国。首先克里米亚战争使俄丧失了保持数十年之久的欧洲霸权,俄国南侵的势头被迫停止。然而战争并未给俄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于是战后沙俄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并把扩张的重点放在相对贫弱的东方亚洲地区。在1858年到1864年间,沙俄从中国割去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次,随着巴尔干问题的暂时解决,英法便把注意力重新投向中国,并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不久寻找借口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对欧洲的格局。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欧洲国际力量的旧平衡,建立起法国拥有欧洲大陆优势的格局。这种新的格局基本上保持到1870年。克里米亚战争也是后来数十年欧洲大国之间斗争的新起点。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才导致欧洲出现另一种政治局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