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庄子及其思想课件.ppt

发布:2017-09-17约5.19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及其思想 一、庄子与《庄子》一书 二、追求思想自由的大师 三、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 四、庄子及其后学的“情性”观 五、庄子后学的“无为”理论 一、庄子与《庄子》一书 1、庄子生平 2、《庄子》一书 《庄子》书分为内篇、外篇与杂篇 。 二、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 老子注目于本体论,深入认识天、人关系。这是对于世界与宇宙的宏观考察。 孔子注目于社会伦理,深入认识人、人关系。这是对于社会与历史的宏观考察。 庄子则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一) 追寻逍遥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逍遥释意(一) 逍遥释意(二)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无思无虑始知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 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二) 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三) 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 “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 “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北游》) “相忘以生”(《大宗师》)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我,是之谓入于天。”(《天地》) 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 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四) “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体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变动不居的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齐物论》) “小年大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庖丁解牛”: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养生主》) 三、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 1、《庄子》内、外篇的仁义观: 《庄子》内篇多从逍遥、齐物的角度对于仁义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 如谓“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又谓:“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齐物论》) 。 《大宗师》篇记载, 在庄子看来, 仁义的问题实可置之不辩, 因为社会上所讲的仁义, 并非通乎“道”的“大仁”。为什么要区分“仁”与“大仁”呢? 关键在于它们两者与“道”是否有关系, 通乎道的是谓“大仁”, 反之则是播弄是非的一般的仁———亦即儒家之仁。 庄子推崇的“圣人”、“至人”、“真人”等,决不以仁义自诩,他们“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人间世》) ,仁义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如果“躬服仁义”,那就如同受了黥刑一样而不得逍遥。庄子提倡“坐忘”,首先应当忘掉的就是“仁义”。反之,如果非要宣扬仁义,“强以仁义绳墨之术暴人之前”,那就是“灾人”(《人间世》) ,即祸害于人。 《庄子》外篇诸篇对于仁义的抨击和剖析,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断定“仁义”是对于人性的戕害,是对人心的迷乱。 2)断定“仁义”是造成社会动乱纷争的根源。 3)以道家基本观念对于“仁义”学说进行重新诠释。 4)属于外篇的《天地》《天道》《天运》等, 将仁义视为“道”和精神逍遥的工具, 即所谓“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以游逍遥之虚”(《天运》) 《庄子·让王》篇记载子路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是为“道”“穷”而“无耻”的表现。 原宪对于来造访的子贡的抨击。原宪虽为居陋巷的贫士, 但却保持高节, 不苟于世俗, 瞧不起居富贵而自傲的子贡。他不无自豪地说: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与之饰,宪不忍为也。 这两个记载, 可以说是从正、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