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乡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实现路径.pdf
浅谈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实现途径
[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分别提出并对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了详尽阐述,这是中国政府贯彻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因此,只有深刻了解
其内涵,合理确定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
的政策。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实现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途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联合国的文件中,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清洁水、卫生设施、教育、医疗卫
生和住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南非把基本教育(学前和小学教
育)和初级医疗定义为基本社会服务,同时也讨论了饮用水、卫生设施、营养、社会
福利和公共工作项目,把它们部分地作为基本社会服务。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不
同历史阶段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界定是不一样的。从有些国家的实践看,基本
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遵守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根据效率目标优先还是公平目标
优先的战略,公共服务分为以英国和瑞典等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全面公平型”,以新
加坡和智利为代表的“效率主导型”,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
型”。但是各个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总体来看,在公平方面研究
较少,效率方面的研究较多。国外学者在研究时发现不同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竞争
效率不同,公共部门具有成本节约优势和较高的效率。而且由于“利他主义”动机的
存在,使得政府能够高效率提供某些公共服务。国外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原则和机制方面,尽管各国对一定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
不同,但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等。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非某一个国家所特有,而是文明国家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在
中国现阶段,迫切需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研究员认为,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状态表现为
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一致。然而,从起
始到成熟,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具体重点、目标及表现是不
同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可能更侧重于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区域间
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比如,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地区统筹并积极缩小各地标
准的差距);中级阶段的目标会更多地侧重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不仅在区
域内,而且在各区域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接近(比如,把城镇“低保”扩展到各地
农村);高级阶段的目标则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
间、居民个人之间的公共服务基本形成均等状态(比如,基本社会保障不分区域、城乡、
身份而实现全社会统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教授常修泽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从
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应该均等。我国有13亿
人口,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的机会方面应该是均等的。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大
体相等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大体均等或相对均等。当然,这里讲的是基本公共服务,
而不是所有公共服务。第三,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尊重社会成
员的自由选择权。他还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在就业服
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
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
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在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
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
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财政投入的城市
倾向较明显,造成了城乡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城乡居民所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近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加大了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但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
(一)农民生活条件落后
一是农村饮水问题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