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论音乐作品的层次性问题.pdf

发布:2024-07-31约5.1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龙源期刊网

谈论音乐作品的层次性问题

作者:卢彦辰

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4期

摘要:本文以罗曼茵加尔登的文学作品多层结构理论为前提,对音乐作品中的层次结构·

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认为音乐作品中同样是多层结构,分别为声音层、秩序层以及意义层。

三个层次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对音乐作品本体特性进行另一个角度的探究。

关键词:音乐作品层次性茵加尔顿

人们在参与音乐活动时,例如音乐作品的创造、演奏、欣赏等,会遇到以不同形式呈现出

的音乐作品。人们将“音乐作品”从各种实践中提及出来,探究“音乐作品”的本质,认为音乐作

品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而存在的。于是我们提出“音乐的这些„特殊‟是什么,即音乐作品的本体

哪些特性?”这一问题,成为了音乐美学界探究音乐作品本质的核心问题,并且很多著名的学

者中罗曼茵加尔登·①、卓菲娅丽萨②·等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中,关于音乐作品的“层次性”也是解读音乐本体特性的一种角度。在谈论笔者关于音乐

作品“层次性”的看法之前,需要了解罗曼茵加尔顿关·于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理论和在其《音

乐作品及本体问题》这一书中提出对于音乐作品层次结构的观点。

“层”的概念是茵加尔顿在对文学作品本体结构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学作品具有

“多层”结构,将其分为四个相互依存、渐次复杂的层次:

“1.语音层,它是指语词的声音,以及建立在语词声音基础上更高一级的语音结构。2.语义

层,它是指语词、句子、段落等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3.再现客体层,通过读者积极

的、富于想象力的阅读,由具有意义的语词、句子、段落等显示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层次。

4.骨架化外观层,它是由有限的一些方面构成的,只是骨架性的外观,其中有一系列意义含糊

不确定的所谓„不定点‟或„空白‟等待着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填充,使一个虚幻的

再现客体加以„具体化‟③”。

然而,对于音乐作品的“层次性”问题,茵加尔顿认为音乐作品的本体结构是“单层性”的,

即单纯由声音构成,并且音乐作品中相继出现的音是具有独特及高级的秩序性。将音乐作品作

为审美对象时,人们除了感知声音,还注意到音乐作品在某些程度上包含着一些非声音因素,

这些因素使音乐作品成为一种“意向客体”填充于音响之中,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品质

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它们与声音紧密联系并与声音构成为一个整体,但却不能单独构成音乐作

品的一个“层次”。

如果将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作比较,发现尽管二者基础构成材料不同:构成音乐作品的材

料为声音,而文学作品的材料为语言,但语言在表达中是依靠声音而传递,音乐作品与文学作

龙源期刊网

品之间还是具有相似性。并且笔者认为音乐作品作为艺术作品中的一类,同其他艺术作品一

样:音乐作品是人类的精神产物并由人类创造出来,它与社会文化、人类世界都存在着紧密的

联系。所以说,音乐作品本体除了由本质材料的构成,其中一些结构原则、形式功能和情感表

达还是依然存在的,并且有机地形成多个层次来构建音乐作品。

笔者根据罗曼·茵加尔顿的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理论,对音乐作品层次性问题进行再次的

思考,将音乐作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声音层、秩序层和意义层。并且分别对三个层次进行

论述。

一、声音层

声音是音乐作品区别于其他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基础。声音的特点同时也赋予了音乐作品

中的某些特性。首先,声音是存在于时间中,即一部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完整地呈现出

来。虽然作曲家将音乐作品以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从那一瞬间起,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部分

则是同时呈现给人们,但人们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与审美时,一定是以感知声音为基础,并

在一定时间内对一部作品完整地实践与欣赏。

其次声音具有运动性。在音乐作品(具象化的音乐作品)中人们通过听觉感知声音从一个

音到另一个音的运动,即音乐作品的发展。音乐作品中开始的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标志着音

乐进行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声音填满。此时填满的“声音”可以是作曲家或听众脑海里的

“印象材料”,也可以是已逝去的、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实际音响。而不同的音乐过程,体现

出每一部音乐作品的独一性。如何由基础材料——声音产生不同的音乐过程将是下面音乐作品

的“秩序层”来讨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