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展馆定位分析与比较——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和上海展览中心为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2
上海展馆定位分析与比较
——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和上海展览中心为例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年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际水平,服务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会展业协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申办成功,更使上海的会展业吸引了全球的眼光。现在,每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展会数量已经接近德国,上海正在成为中国展览业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
然而,上海要真正确立国际会展中心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览场馆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增长把上海会展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会展行业的发展促进展览场馆的建设与完善,而高质量的展览场馆又可提升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在上海会展业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会展场馆一直是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尽管会展场馆对会展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当这种发展不适应整个会展业的发展脚步时,它就会制约整个会展业。从正反两方面看,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的会展场馆与整个会展业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相克相济的。而上海目前的现状是:会展场馆更多的时候制约了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是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和上海展览中心为例,针对上海展馆的市场定位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与给出建议。明确的展馆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以上这个现象,以及使得展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展馆角度的上海会展业发展史
我国的会展经济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飞速发展而蓬勃繁荣起来的,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广交会;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会展产业已经跨入一个新的时期;在新世纪伊始,上海成功申办 2010年世博会则是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上海会展业经历了起步、发展、提升三个阶段。顺着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会展场馆的数量从最初的寥寥数座,发展到到现在的数十座的规模;展馆的展览面积也从较早的不足万余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超过十万平方米的特大展馆;展览场馆的基础设施也伴随着高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而有了质的飞跃,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展览的需求。
随着会展场馆快速建设和会展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规范,上海会展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关材料称,2005年上海会展行业的直接营业总额已经达到25亿元,2006年约为30亿元,考虑到上海展览业1∶8.4的经济拉动效应,即会展业将带来200亿元左右的相关收入,会展业对上海的经济推动作用可见一斑。
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和上海展览中心对比分析
(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简介
自2001年11月2日正式开业以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SNIEC)已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每年举办约60余场知名展览会, 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展会在此举行。位于上海浦东中国的商业中心, SNIEC凭借其方便的交通地理位置、单层无柱式为特点的展馆设施以及多种多样的现场服务, 已博得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场馆, SNIEC也是举办各种社会、公司活动的理想场地。
目前,SNIEC拥有11个无柱展厅,面积达126500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0000平方米。SNIEC的全面扩建计划于2010年完成,届时室内面积将达到200,000平方米,室外面积130,000平方米。SNIEC的扩建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并确保上海作为东亚地区会展中心的领导地位。
据调查统计,自2002年以来,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已经成功地将7个国际性展会移植到中国市场,它们分别是:bauma China(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electronica & Productronica China(慕尼黑上海电子展),analytica China(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IFAT CHINA(中国环博会),ispo china(亚洲国际品牌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博览会),transport logistic China(中国国际物流、交通运输及远程信息处理博览会)和LASER World of PHOTONICS CHINA(慕尼黑上海激光、光电展)。以上展会均植根于国际知名的顶级展会,而在亚洲生根发芽。
在移植这些展会的同时,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也量身定做,使展会定位适应中国和亚洲市场的需求。
(二)上海展览中心简介
上海展览中心座落在上海市的中心繁华地区,展览中心建于1954年,占地9.3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有 42个多功能展览厅,100多间办公用房以及影剧场、宴会厅、餐厅、咖啡厅等,还有近5000 平方米的室内仓库。院内建有一条环形马路和六片广场,广场总面积为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