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药物外渗的概念及分级
药物外渗的原因
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
如何防止药物外渗
;概 念;药物外渗的原因;患者因素;;药物与液体的PH值;常用药物的PH值;药物渗透压对静脉的影响; 当输入高渗液体时,由于液体的高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也升高,毛细血管内皮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素E,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中膜层出现血细胞浸润的炎症性改变,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并硬而引起静脉炎。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刺激越大。
;常用药物的渗透压;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伴有(无)疼痛
2级:皮肤苍白,水肿在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无)疼痛
3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水肿大于15cm,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4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瘀斑,或肿胀,水肿大于15cm,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
;护士因素;输液外渗的紧急处理; 输液外渗的处理;仙人掌外敷治疗 ;50%硫酸镁湿敷;酚妥拉明局部湿敷;脂肪乳外渗;多巴胺外渗;钙剂外渗; 静脉输液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有些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有肿胀感,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如脱水药物中的甘露醇、山梨醇;化疗药物中的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紫杉醇等。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痛苦。;预防;2、血管静脉的选择
应遵循选择弹性好、充盈度好、回流顺畅的原则,不选用有炎症、硬化且滑动的血管。
对于输液量大、药物刺激性强、输液时间长的患者应选择流速快、走向直且粗大、管腔较大的血管,并远离关节和静脉瓣。
不选用在神经、肌腱或大血管表面的血管,在这些部位穿刺易造成永久性损伤。
对于老年患者,原有血管性疾病时应避免使用下肢静脉,在复苏抢救时可用深静脉插管输液。
必要时可行静脉切开或锁骨下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3、建立静脉通路:
必须以无菌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注入或输入特殊药物。
穿刺处若有肿胀,即使有回血时也应将针头拔出,重新穿刺。
勿使注射静脉的远端受压,并将注射肢体适当抬高以利于回流,
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敷料、夹板,以免遮盖输液部位。
避免多次穿刺同一静脉重复输液。
已发生外渗后不应在该处静脉远端再作穿刺。;4、调节好静脉注射药物的pH值
不仅能有效预防静脉外渗,还能提高药物疗效。有资料报道:红霉素溶于pH值为3.7—4.5的葡萄糖溶液时pH值降低,对血管的刺激性更大,若在此溶液中加入6—7滴5%碳酸氢钠,将pH值调至7.0左右,则红霉素分解速度减慢,对血管内膜损伤为最小。;5、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
将能跨表皮吸收的硝酸甘油贴剂贴在输液血管穿刺点的上方2cm处或涂抹2%山莨菪碱溶液,能使输液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静脉外渗。
;; 谢 谢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