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先秦).docx
PAGE
1-
洛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先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
(1)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夏商周至秦朝统一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既有神话传说、史诗,也有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先秦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文学中,诗歌与散文尤为突出,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先民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2)先秦诗歌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著称,主要包括《诗经》和《楚辞》两大类。《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反映了民间生活和社会风俗;“雅”是宫廷乐歌,多用于祭祀和朝会;“颂”则是宗庙祭祀之乐,歌颂祖先和神灵。《楚辞》则是在《诗经》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人为代表,其作品情感深沉,想象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3)先秦散文在文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散文作品既有历史记载,如《尚书》、《春秋》等,也有哲学思想,如《论语》、《老子》等。其中,《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录了从夏商周到春秋时期的历史大事;《春秋》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儒家思想;《老子》则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阐述了道家哲学思想。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先秦诗歌
(1)先秦诗歌以其丰富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和人文精神。其中,《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的民歌,这些民歌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诗经》中的“风”部分,尤其是《周南》、《召南》等,描绘了周代早期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劳动场景。
(2)《楚辞》则是先秦诗歌的另一高峰,以其抒情性、想象力和艺术性著称。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作,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宋玉的《九歌》则以祭祀为题材,描绘了神灵的形象和祭祀仪式,充满了神秘色彩。楚辞的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楚地特有的文化风貌,也体现了楚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先秦诗歌的成就还体现在其艺术手法上。例如,《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使得诗歌既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又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楚辞》则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先秦诗歌的艺术成就,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第三章先秦散文
(1)先秦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众多散文作品中,《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被誉为“五经”、“春秋三传”等,对中国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共收录了105篇散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这些散文以简练、准确的语言,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事,对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9年的历史。《春秋》的特点是纪事简要,以鲁国为中心,反映周王朝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其编年体的特点使得《春秋》在历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春秋左氏传》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其中,《春秋左氏传》以记事详实、论述精辟而著称。《春秋左氏传》共有30卷,共计138,046字,其中记事部分占大多数,对《春秋》中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补充。
(3)《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事件的散文集。全书共有12卷,共分为国策、外策、内策、杂策等四个部分。其中,国策部分记载了战国七雄之间的政治斗争,外策部分主要反映各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内策部分则关注各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战国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据统计,《战国策》中共有450多个故事,其中许多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如《触龙说赵太后》、《孟尝君夜半哭》等,都展现了战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风采。
第四章先秦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先秦文学的代表人物众多,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屈原,作为楚辞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离骚》全诗共373句,近2500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个人命运的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