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梳理.docx
0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目录
【思维导图】……………2
【知识梳理】……………2
【知识点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新政协的召开…………………………2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3
3、人民政权的巩固………………………3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3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3
【知识点0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4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5
【知识点03】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
1、国民经济劫难的表现…………………6
2、“文革”期间经济的调整……………6
【知识点04】开创独立自主的外交
1、建国初外交成就………………………6
2、50年代外交成就……………………6
3、70年年代的外交成就………………6
【易混易错】……………7
【素养提升】……………8
【真题赏析】……………9
【核对答案】……………11
从1949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知识点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重点】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难点】一化三改特点及成就
1、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
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
意义: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人民政权的巩固的措施:
①农村:土地改革(1950—1953年)
②城市:“银元之战”和“米粮之战”,稳定物价,统一国家财经;
“银元之战”——法律和行政手段;“米棉之战”——运用经济手段
③肃清土匪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④抗美援朝(1950—1953年)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
①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体是工业化;两翼是指三大改造。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③“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思考】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
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
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建国初三大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知识小结】过渡时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