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制定财务目标与财务管理的区别.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制定财务目标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制定财务目标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财务目标、财务管理模式、风险控制以及财务报告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二者在财务目标与财务管理上的区别,旨在为相关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概述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背景和意义,随后从财务目标、财务管理模式、风险控制以及财务报告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相关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差异。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其财务目标和财务管理模式受到投资者、监管部门和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而非上市公司则更多关注内部运营和风险控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区别进行探讨:一、财务目标的设定与实现;二、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应用;三、风险控制策略的差异;四、财务报告的披露与审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章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背景与意义
1.1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
(1)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财务管理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较为完善,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核算和信息披露。其次,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既包括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也包括维护企业持续经营和承担社会责任。此外,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手段多样化,通过资本运作、投资融资、风险控制等手段实现财务目标。然而,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信息披露风险、财务造假等问题。
(2)非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则存在一些特殊性。首先,非上市公司规模较小,财务管理相对简单,通常由企业内部财务部门负责。其次,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部分企业可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不透明等问题。此外,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保障企业日常运营和降低成本上。在财务管理手段上,非上市公司通常采用保守的财务策略,如减少负债、控制投资等。
(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制度、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不断完善,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非上市公司则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等措施,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然而,两者在财务管理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差异,以促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2财务管理差异产生的背景
(1)财务管理差异的产生背景首先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密切相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资本市场逐渐成熟,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据中国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总数已超过4000家。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形成了显著差异。以2019年为例,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约60万亿元,而非上市公司总市值则约为150万亿元,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超过40%。
(2)其次,财务管理差异的产生也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有关。在资本市场初期,上市公司多集中于国有企业,其财务管理模式受到行政干预较多,财务透明度较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上市公司逐渐成为市场主导者,其财务管理模式逐渐向市场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非上市公司由于缺乏监管,财务管理模式相对保守,财务透明度较低。以2018年为例,上市公司平均披露信息完整度为85%,而非上市公司平均披露信息完整度仅为60%。
(3)此外,财务管理差异的产生还与我国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大型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更强的实力和资源,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例如,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总额为780亿元,而中小板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总额仅为40亿元。在行业特点方面,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对成熟,而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非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则相对薄弱。在企业生命周期方面,成熟期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相对稳定,而初创期非上市公司则面临较大的财务管理挑战。
1.3财务管理差异研究的重要意义
(1)财务管理差异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