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采空区大面积塌陷的原因及对策.docx
矿山采空区大面积塌陷的原因及对策
一、惊现塌陷:矿山采空区的危机信号
在那片熟悉又略显沧桑的矿区,老张像往常一样,准备去附近的农田劳作。可当他走到熟悉的小道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原本平整的土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坑洞,周围的地面也出现了一道道裂缝,就像一张破碎的蜘蛛网。老张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这很可能是矿山采空区大面积塌陷了。这个突然出现的塌陷区,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让老张和周围的村民们陷入了恐慌和疑惑之中。这矿山采空区怎么就塌陷了呢?是开采方式出了问题,还是地质条件太复杂?这些疑问萦绕在大家心头,也正是我们深入探究矿山采空区大面积塌陷原因及对策的起点。
二、矿山采空区大面积塌陷的原因
(一)不合理的开采方式
过度开采与支撑不足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采取过度开采的方式。他们不顾及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疯狂地挖掘矿产资源,导致采空区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某小型煤矿为例,该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为了多采煤,不断扩大开采面,却没有相应地增加支撑设施。采空区的顶板就像一座没有足够支柱支撑的房子,随着开采的深入,顶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正常情况下,采空区需要有合理的支撑体系来维持顶板的稳定。但这个煤矿为了节省成本,只是简单地用一些木材作为临时支撑,这些木材根本无法承受长期的重压。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逐渐腐朽、断裂,顶板失去了有效的支撑,最终导致大面积塌陷。就好像房子的支柱断了,屋顶自然就塌了下来。这种过度开采和支撑不足的情况,在很多小型矿山中并不少见,是导致采空区大面积塌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开采顺序混乱
-合理的开采顺序对于矿山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一些矿山在开采时,并没有遵循科学的开采顺序。他们随意地进行开采,有的先开采深部的矿产,有的先开采浅部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开采顺序对矿山整体结构的影响。比如在一个金属矿山中,开采团队没有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合理顺序进行开采,而是在不同区域随意开挖。
-这种混乱的开采顺序导致矿山内部的应力分布异常。原本稳定的岩石结构被打乱,不同区域的采空区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应力场。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积木塔,被随意地抽取积木,最终导致整个塔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个区域的采空区达到一定规模,就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面积塌陷。而且,混乱的开采顺序还会增加后续治理的难度,因为很难准确判断矿山内部的结构和应力情况。
(二)地质条件复杂
岩石性质与稳定性
-矿山所在地区的岩石性质对采空区的稳定性有着关键影响。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有些岩石质地坚硬,如花岗岩,它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都比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所以在花岗岩地区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相对比较稳定。但有些岩石则比较软弱,如页岩,它的强度较低,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变形。
-在页岩地区进行矿山开采时,采空区的顶板和围岩就像脆弱的墙壁,很容易发生垮塌。当采空区形成后,由于页岩的承载能力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顶板会逐渐下沉,围岩也会向采空区内部挤压。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就很容易导致大面积塌陷。例如,某矿山位于页岩地质区域,在开采过程中,虽然初期采空区看起来还比较稳定,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采空区周围的页岩逐渐变形,最终引发了大面积的塌陷事故,给周边环境和人员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地质构造影响
-地质构造是影响矿山采空区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矿山所在地区可能存在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断层是岩石的断裂面,在断层附近,岩石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力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当采空区接近断层时,断层两侧的岩石容易发生相对位移,导致采空区的稳定性急剧下降。
-比如在一个有断层的矿山开采中,采空区刚好与断层相交。随着开采的进行,断层两侧的岩石在重力和开采扰动的作用下,发生了错动。这种错动就像一把剪刀,剪断了采空区的支撑结构,使得采空区迅速塌陷。褶皱构造也会对采空区稳定性产生影响。褶皱使岩石层发生弯曲,在褶皱的转折端,岩石的应力集中,容易产生裂缝和破碎带。当采空区位于褶皱构造附近时,这些裂缝和破碎带会削弱岩石的强度,增加塌陷的风险。
(三)缺乏有效的监测与维护
监测体系不完善
-对矿山采空区进行有效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塌陷风险,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然而,一些矿山的监测体系却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们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监测设备也比较落后。比如,有些矿山只是简单地依靠人工巡查来监测采空区,这种方式效率低,而且很难发现一些隐蔽的问题。
-人工巡查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情况,对于采空区内部的岩石变形、应力变化等情况却无法得知。而先进的监测设备,如全站仪、位移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采空区的变形情况。但一些矿山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安装这些设备。例如,某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一直采用人工巡查的方式监测采空区。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