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使用数学模型设计锂电池正极材料之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使用数学模型设计锂电池正极材料之二
建立数学模型以计算机为工具,模拟电极的设计计算,是研究锂离子电极的一种方法之一。研究电极在常温下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材料的热力学性质。使用计算机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首先要建立电极的物理、化学性能精确数据,电极材料晶格振动、声子谱数据等等精确无误的大型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数据库这是一项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但是数据不精确详尽,这项研究也就没有了基础。
但是,如果在电极材料研究上,由于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有些现象并未完全明了,理论与实践、虚拟与现实有机结合可以推进和完善新产品的产生。
通过计算机计算解释了Mg掺杂可以提高正极材料LiCoO2的导电性.同时又从理论上做了如下预测:为了保持结构不变,Mg掺杂量不能超过15%的原子比。2004年,有专家研究发现,LixCoO2在x>0.95时表现为绝缘体,而当x<0.75时表现为导体.LixCoO2在失去一部分锂离子形成空穴后产生杂质能带.和半导体不同,在正极材料中,空穴产生的杂质能级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它的杂质能级会随着空穴率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又比如,对LiMn2O4材料,2003年,中国著名研究所计算了其电子结构,并研究了其他离子掺杂对该材料电子结构的影响。
研究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输运,让计算材料学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并表现得越来越重要.早在2001年,专家就对锂离子在LiCoO2材料中的扩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了锂离子在LiCoO2材料中的扩散势垒,然后应用团簇展开方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对扩散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随后,有专家建立了晶格气体模型,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研究了锂离子在LiMn2O4尖晶石材料中的离子电导率。后来,他们还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锂离子在LiMn2O4尖晶石材料中的迁移势垒,并对扩散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输运,常常伴随着材料结构发生扭曲和变形,并最终导致材料结构发生不可逆相变.计算材料学在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结构和相变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LiNiO2正极材料有很高的理论储锂容量,但对合成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有一部分Ni离子会渗透到Li层,并堵塞锂离子的扩散路径,使得那部分材料丧失活性。
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发现,LixNiO2的单斜结构不但和Ni3+有关,并且和锂离子的空穴有关,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LixNiO2的单斜结构。从LixNiO2衍生出Li2NiO2化合物,是一种非常好的二维扩散的离子良导体,分别沿着b方向和沿着a轴b轴之间的扩散路径的势垒为0.47eV和0.45eV。研究还发现,由于LiNiO2的热稳定较差,LixNiO2的反应焓随着Li含量的增多而升高,该材料在温度升高时很容易分解出氧气,这给材料带来了安全隐患。对于LiFePO4材料,最近有人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蒙特卡罗计算方法和团簇展开方法,研究了LiFePO4/LiMnPO4固溶体的有限温度相图,并对充放电曲线和结构相变之间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在电极材料中,结构相变通常和过渡金属离子的Jahn-Teller效应有关,而第一性原理计算对研究晶体局部结构扭曲和Jahn-Teller效应也有着实验所不可比拟的优势.2001年,有专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LiMO2(M包括Mn,Ni,Cu)材料的结构和Jahn-Teller效应进行了尝试研究,但结果不很理想,这主要原因是当时他们采用的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描述局域电子的运动还不够准确造成的。后来,在GGA方法基础上,对d轨道电子的哈密顿量上增加一项库仑势,发展成GGA+U的方法,就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2006年,吉林大学的有人再次对层状LiMnO2中的Jahn-Teller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利用GGA+U方法,LiMn2O4材料中Mn3+离子的Jahn-Teller扭曲得到了很好的描述。最近,江西师范大学的专家利用GGA+U方法对LiMnPO4材料中的Jahn-Teller效应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电极材料的体相性质固然对电池总体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材料的表面特性往往也很关键。
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从体相扩散到表面,然后脱出表面到电解液中.在这个过程中,电极表面的特性以及电极表面和电解液的相互作用,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电极材料的表面电子结构、表面弛豫等,也能够为实验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支持.研究发现,虽然LiCoO2材料的体相电子结构是绝缘的,但表面电子结构却具有金属特性,表明电子在表面迁移非常快。LiCoO2材料表面形成稳定平衡状态依赖于环境,其中(0001)和(1014)表面对所有的化学环境都比较稳定,但(0001)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