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2中考作文材料.doc

发布:2017-03-16约3.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时间是进行积累所必不可少的保证 有的青少年朋友说,我知道开卷有益,也知道书中有学问,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天 24 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利用.鲁迅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去写作,毛泽东利用夜深人静,别人在枕上做着“黄粱美梦”的时间去学习、读书. 东汉有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叫董遇,他成名后,许多人前来求教,问他读书做学问哪来的那么多时间.他淡淡一笑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临时的空余时间.这就是‘三余,如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能读多少书啊!” 化石为泥与炉火纯青 ——积累出真功夫  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一天,他去向一位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回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出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水泡,他也不顾,仍然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刻个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泥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石为泥”了.  这坚硬的础石磨砺了齐白石的意志,他的篆刻艺术也在磨炼中不断长进,他治的印雄健、洗练,独树一帜,渐渐地,他的篆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哲理材料 未读一本书 从前有个国王,想了解人生奥秘,他手下的大臣给他送来了一车子书,说:陛下读完这些书,也就明白“人生奥秘”了.国王叹道:一车子书如何读得了,少一点不行吗?第二天大臣就带来了一包书.国王见了又皱起眉头说:还是太多了.第三天,大臣只拿了一本书给国王,这时国王因思念“人生奥秘”而得了重病.于是他对这本书看了一眼,说:“看来我连一本书也不能读了,你还是把书里的意思告诉我吧.”大臣答应了他的要求.正想开口,哪知国王这时已经断了气.就这样,这位国王一直到死也未读一本书. 要灵活运用所积累的知识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秀才 , 读书已“破万卷” , 按说应该是满腹经纶,“下笔如有神”了,但可惜的是,他只会生吞活剥地照搬照套书上的东西.有一次,一个死了丈母娘的人请他写副挽联,他自然是满口答应,于是照着书上挽丈人的挽联抄了一副,人家提醒他弄错了,他反倒说:“我是按照书上写的来的,怎么会错呢?是他家死错了人,要是男人死了,不就正对题吗?”弄得那个人啼笑皆非,这真是荒唐之至! 虽然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如果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只一味地照搬照抄,一定会“文不对题”,弄出笑话来的.积累只是一个材料的堆砌,而灵活地掌握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才是积累这一“量”的实质性的飞跃. “小恶”积累会成为“大恶” 清人沈起凤的《谐铎》中有则《一钱落职》的故事,说的是南昌某生,一天在书肆中见一少年买书时将一枚钱落于地上,便用足踏着,等少年走后将钱拾起.旁边一老翁看到,叩问了姓名,冷笑而去.后该生得常熟县尉缺,投贴拜谒上台汤公,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得赴任,名已挂弹章矣!”某问:“何事弹劾?”汤公回答:“贪.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视一钱如命,能不为纱帽下窃贼乎?” 《鹤林玉露》中还有一则《一钱斩吏》的故事:崇阳县县衙有个管钱库的小吏,一天 , 有人发现他头巾里有一个小钱,就告到县官那里,县官追问得知他是从钱库里偷的钱后,立即命令把他抓起来,责打一顿,要判他盗窃国库的重罪.库吏不服,说:“我只不过拿了一个小钱,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抓我、打我!哼,你至多是打呗,难道还能杀了我?”县令见他态度很不好,不禁大怒,判了他一个死罪.县令喝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遂拔剑怒斩其首.另一则故事说:古时,有位县令下去巡视,体察民情,在一家茶馆里发现有个库吏竟与一些商贩赌博,一边怒斥一边责令重打.库吏大喊冤枉,说:“只赌一文输赢,有何足道?你能打我,还能杀我不成?”县令一怒,挥笔写道:“一日赌一文,千日赌千文,赌瘾日盛,精神日虚,玩物丧志,于事何成?”于是拔剑杀了库吏. 江郎才尽 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江淹,少年家境贫寒,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刻苦攻读.由于他才智过人,很受当时人赞赏.到了晚年,他进了仕途,作了高官,功成名就,生活富贵,再也不为生计而奔波.生活上没有了压力之后,没有继续读书、积累素材,因此文思也随之枯竭,再也没有名篇传世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出处. 伤仲永 江西省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乡民,祖上世世代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还未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他马上写下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了它的篇名.从此以后 , 人们随便指定一种事物为题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写成,那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欣赏的地方.同乡人对此都感到稀奇,有些人还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