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佛教与隋唐五代山西社会.pdf

发布:2025-03-12约17.2万字共9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要

隋唐至五代时的佛教历经了近四百年的发展,该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征与

时代特色。而论山西佛教,其面临的时代背景是胡汉民族融合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下

佛教与本土诸群体的复杂关系,及山西地区独特的历史变迁过程,其时代命题是如

何在民间社会深度普及和形成各地域独特的佛教文化。山西佛教在隋代、唐代、五

代各朝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境内的僧侣数量及其活动轨迹,寺像建造

的数量、规模和分布受各朝政策影响而发生变迁,又因山西各地发展差异而形成不

同的寺僧格局。

山西佛教也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民间社会深度融合。寺院经济的物质来源、

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囊括了世俗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且设斋济贫、行医救疾等活动

也显示出佛教同世俗经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寺院经济也成为了中古时期封建土地

制度、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山西地区的佛教僧侣在与封建帝王、贵族官僚、军

阀将士、边境族民等政治群体的交往过程中,演变出了僧侣贵族、僧兵群体、民族

佛教等,这既是佛教本土化的生动体现,也是山西社会历史变迁的具体反映。而教

法戒律也与社会制度风俗彼此影响、相互融合,佛教戒法在王朝权力旁落时对民间

社会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山西佛教僧侣的社会地位和行为活动也受到了政策法律

的严格规范。此外,诸神佛菩萨信仰、高僧信仰、舍利信仰等形式的民间佛教信仰

又与民间百姓发生密切联系,并通过习法写经、参加法会、塑造佛像、称号念佛等

方式吸引民间大众活动在当地寺僧周围,这些行为活动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成为

了民间社会中的风尚习俗,因此佛教在山西的民间社会深度普及。

山西佛教的发展基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条件、朝廷政策的倾斜优

待、众多佛教高僧群体的活动和庞大的民间社会依托,使之在佛教文化历史沉淀、

寺院经济的历史变革、寺僧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组织、佛教本土化与胡汉交融并行、

民间佛教历久弥新等方面独具特色,形成了以政治为导向、多元融合、内外联动、

深度普及民间的佛教发展特征。

关键词:山西;佛教;隋唐五代;民间社会生活

I

ABSTRACT

DuringtheperiodspanningfromtheSuiandTangdynastiestotheFiveDynasties,

Buddhismexperiencedalmostfourhundredyearsofdevelopment,displayingdistinct

growthcharacteristicsandtemporalfeatures.IndiscussingtheBuddhismofShanxi

Provincespecifically,itsimportanttoconsiderthehistoricalbackdropmarkedbythe

fusionofethnicHuandHannationalitiesundertheunifiedfeudalempires,thecomplex

relationshipsbetweenBuddhismandlocalgroups,aswellastheunique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oftheregion.Theerascentralissuerevolvedaroundhowtodeeply

popularizeBuddhismwithinfolksocietyandfostertheformationofuniqueregional

Buddhistcultures.ThedevelopmentofShanxiBuddhismvariedduringtheSui,Tang,Five

Dynasties,andtheNorthernHanperiods.Itscharacteristicsareevidentinthenumberof

monksandtheiractivities,theconstructionofBuddhisttemples—includingtheirnumber,

scale,anddistribution—whic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