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4章 第2节 细菌(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docx
第五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本节课将介绍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以及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分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本节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了解细菌这一类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学习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细菌形态结构的能力,以及通过实验探究细菌繁殖方式的兴趣。
2.科学思维:训练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生活实践: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在日常生活和环境中的作用的认识,增强健康生活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分类知识,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具备一定的显微镜操作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
2.学生对微生物充满好奇心,对实验操作有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有的学生则偏好理论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细菌微观结构的理解可能较为抽象,需要借助模型和实物图像来辅助学习;细菌繁殖方式的实验观察可能需要精确控制条件,对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将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具体化,可能需要更多的生活实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资源
-教科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
-显微镜及配套实验器材
-细菌培养皿及培养基
-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屏幕)
-教学PPT
-细菌结构模型
-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相关教学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菌作用实例,如酸奶制作、食品腐败等,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微生物分类,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在微生物中的位置和特点。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以沙门氏菌为例,说明细菌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疾病的传播和食品卫生。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预防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分享讨论结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培养皿中的细菌,记录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和繁殖现象。
-教师指导: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确保实验安全有效。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正确的细菌防控方法。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细菌对人类有益的例子,并写一篇简短的报告,第二天课堂上分享。
拓展与延伸
1.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细菌的奇妙世界》:介绍细菌的多样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食品中的微生物》:探讨微生物在食品发酵和保存中的作用。
-《细菌与人类健康》:分析细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环境中的细菌》:探讨细菌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家中食品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记录并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调查本地区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细菌的显微镜摄影技术,尝试拍摄细菌图片。
-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微生物科普活动,增进对微生物科学的了解。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下细菌的生长情况,撰写实验报告。
-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细菌在科技和工业中的应用。
-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细菌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板书设计
①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形状: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未成形的核)
②细菌的繁殖方式
-二分裂: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③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益细菌:酸奶、发酵食品的制作
-有害细菌:食物中毒、疾病的传播
-预防措施:个人卫生、食品保存、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