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才是放错了位置的天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庸才是放错了位置的天才
——师德案例分析
黄成宝
--------------------------------------------------------------------------------
一、背景介绍
这里是一所农村中学,地处准南市的边缘。相比于城市学生而言,我们的学生学习条件较差,而且,他们的父母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够重视,长期的耳濡目染,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读书无用论”,“早点毕业,快点打工”等思想在一部分学生心目中蔓延,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班集体的班风。
班级是一个集体,每一个同学都是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们朝夕相处,相互影响。作为班主任,充分发挥成绩较好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但也不排除班级还有少数后进生,用他们的言行,破坏班级秩序,把班级向混乱方面引。因此可以说,能否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管理、引导和转化,将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
二、问题分析
班级里也会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在相同或相似的想法中,后进生更容易抱成团,他们的特点是不好好学习,上课喜欢做小动作,故意不做作业,甚至于公开跟老师对着干等等。而且,他们在抱成团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或两个“威望”较高的学生作为他的“头”,其它成员看他们的眼色行事,决不搞“窝里反”。他们形成合力,会让老师难以形成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搞的不好,甚至只能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况,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也将无法收拾,一片混乱。因些要对症下药,必须抓住重点,教育、转化他们的关健人物,从而促进整体后进生的转化。
三、主要事迹
我刚接手的这个班,是从别的老师手里接过来的,属于文科班。相对于理科班而言。文科班人数更多,而且他们大多数成绩是中等偏下水平,个别同学就是抱着混个毕业证的态度来的,可以概括一下,就是班级学风不强。
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来什么大的问题,但是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班上的同学相互熟悉了,对老师也适应了,班级就出现了问题,在成绩的两极分化中,班上十几个差生开始抱团,同出同进,专门跟老师作对,对班级的影响也越来越坏。
我刚刚当上班主任,可以说是很没有经验,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虽然不是老师眼里特别优秀的,但是还不至于让老师头痛,当时自己也没有那么想法,单纯的只想搞好学习。现在自己当老师了,才发现原来学生竟然还有这样的,想方设法跟老师作对的,编个谎话去旷课的,专门去损害公物却拒不承认的……跟自己以前单纯的学生时代千差万别,自己没个受处理的经验,也不怎么记得我的学生时代,当时我们班主任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
但是“在其位,谋其政”事到如今,也总得解决吧。
作为班主任,我上课时,学生还不怎么敢放肆,但很快我也感到几个成团学生的“威力”了,那是一次班会课,还没下课,正好后排有学生问一个题目,我正在后面给他分析,就有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竟然大摇大摆的走出去了,正巧我刚抬起头,那个学生当然知道我在看他,可是他还是旁若无人的走了,身后留下一片嘘声,把我当时气的脸通红,真想把他一把揪回来,狠狠的教训他一顿。
但是,转念我一想,这是个别现象吗?其它老师早就跟我反映过,看来,以前的只是在班级批评两句是不行了,得好好整顿这个班级了,要想扭转这个歪风,还得从几个抱成团差生入手,从他们特点出发,要能把他们的“领导人”转化过来,就有希望了。
说实话,这几个学生都属于成绩太差的,几乎是不学习的。在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把他们塑造成班上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可能性不大。但是,考学并不是一个人唯一出路,要能试着去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自信,养成认真的习惯,就算考不上大学,就是走上社会也是有用的。
经过比较,我把目标锁定在李姓和张姓两位同学身上,他们的成绩是倒过来数的第一和第二,而且,他们也是在任课老师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位。这样我初步形成了一个计划,要付之实践,就要等机会,等他们犯错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我到了教室里,班上的日光灯碎片已经静静的躺在地上,看样子是被什么东西砸烂的,这时班上鸦雀无声,所有同学望着我,看我怎么处理,我平静问道“是谁打烂的?”班上同学还是没有声音,但是我循着他们的眼光,找到那两位同学,也许是做贼心虚吧,他们把放在课桌外的腿缩到里面去,却不小心碰到了什么东西,那是篮球。我明白了,当时我就想叫他们起来,但是转念一想,我从口袋里掏出了二十元钱,交给班长,让他赶快去买个灯管回来,班上出现了一点骚动,但我没有理会,我在班上转了几圈,就回到了办公室。
下午放学,我刚准备离开办公室,这两个学生来了。说实在话,我心里没底,万一他们不来怎么办?要是不来,只能在班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