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桩基试验报告.doc

发布:2019-07-11约4.8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某某项目 机械成孔灌注桩桩基静载荷试验报告 检测单位名称 2015年 月 日 目 录 TOC \o 1-3 \h \z \u 1 工程概况 1 2 试验目的 1 3 试验依据 1 4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1 4.1 场地地下水特征 3 4.2桩基参数 3 5、试验桩施工概述 3 6 试验方法及标准 3 6.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 3 6.1.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装置及方法 3 6.1.2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标准 4 6.1.3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步骤 4 7、试验工作量 5 8试验结果 5 9 结论及建议 6 9.1结论 6 9.2建议 7 附件: 单桩静载试验汇总表及曲线…………………………………………12页 某某项目 机械成孔灌注桩桩基静载荷试验报告 1 工程概况 某某项目,场地位于………………,规划总用地面积172573.4m2,合258.9亩。总建筑面积192064.1m2:其中地上高层建筑面积20003.9 m2、大商业建筑面积26258.0 m2、市场及其它建筑面积144761.2 m2,地下建筑面积1041 m2。建筑物所在地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分组第三组; 2 试验目的 采用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的方法,确定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设计提供设计参数。 3 试验依据 试验依据的规范及规程: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8)。 4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据钻探揭露并参考区域地质,场地沉积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和第三系泥岩,地层结构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柱状图。分层统计并描述如下: ①黄土状粉土(Q4al+pl):褐黄色,稍湿至湿,稍至中密,高至中压缩,中上部湿陷下部非湿陷。成分不均匀,局部夹有厚度10~20cm的中、粗砂层,在ZK156~ZK158、ZK165、ZK169~ZK172、ZK186、ZK193~ZK194、ZK199周围缺失。在ZK179~ZK184、ZK192~ZK197一带场地内堆有大量砼块、碎砖烂瓦等新近堆积的建筑垃圾(待地基基础施工时应清除)。 本层厚度1.00~15.90m,平均厚度6.74m,层面标高1874.00~1887.20m。 ②粗砂(Q4al+pl):杂色,稍密,冲洪积成因,不良级配。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成分不均匀。全场地分布。 本层厚度0.40~5.40m,平均厚度1.55m,层面标高1870.70~1878.20m。 ③角砾(Q4al+pl):棱角形,良级配,骨架颗粒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母岩成分为花岗岩、砂岩,孔隙由砾、粗砂充填饱满,中密。全场地分布。 本层厚度3.20~9.40m,平均厚度5.47m,层面标高1869.30~1877.00m。 ④泥岩(N):褐红色,含粘土矿物,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密实。全场地分布。 本层揭露最大厚度6.00m,未揭穿,据区域地质,该层厚度大于30m。 4.1 场地地下水特征 场地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赋存于砂砾层中,勘察期间稳定水位埋深2.00~14.80m,水位标高1872.00~1872.30m。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流向北西,向关川河下游排泄,最大变幅1.50m。 4.2桩基参数 各土层桩的极限摩擦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见表1。 表2 桩的极限摩擦力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建议表 地 层 人工成孔灌注桩 机械成孔灌注桩 qsik(KPa) qpk(KPa) qsik(KPa) qpk(KPa) = 1 \* GB3 ①黄土状粉土 湿陷 -15 / -15 / 非湿陷 50 / 40 / ②粗砂 70 / 60 / ③角砾 100 3000 80 2000 5、试验桩施工概述 试验区共布置试验桩3根,锚桩8根;试验桩桩径Φ800,桩端扩底直径1400,桩身混凝土强度C45,桩顶标高±0.000米(整平场地假定标高±0.000米),以③层角砾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③层角砾层约1.00m ,桩长约11.7m; 6 试验方法及标准 6.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 6.1.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装置及方法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荷载采用锚桩钢梁反力系统,2台事先严格校验的5000kN电动油泵驱动的液压千斤顶加载,基准系统采用Φ50钢管作基准梁安放在基准桩上,基准桩采用1.50m长的Φ50钢管打入地下,搭接成#型结构。基准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