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节 地貌符号汇编.pdf

发布:2024-12-16约3.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地貌符号

地貌是指地表面的高低起伏状态,如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的表示方法

很多,大比例尺地形图中常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用等高线表示地貌不仅能表示出

地面的高低起伏状态,且可根据它求得地面的坡度和高程等。

一、等高线的概念

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

二、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也称为等高线间隔,用h表示。相邻等

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用d表示。h与d的比值就是地面坡度i

h

i

dM

(7-3)

式中M——比例尺分母。

由于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h是相同的,所以,地面坡度i与等高线平距

d成反比。地面坡度较缓,其等高线平距较小大,等高线显得稀疏;地面坡度较

陡,其等高线平距较小,等高线十分密集。因此,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面

坡度的缓与陡。即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d越大,坡度i越小;等高线

平距d越小,坡度i越大,如果等高线平距相等,则坡度均匀。

等高距的选择,如果等高距过小,会使图上的等高线过密。如果等高距过大,

则不能正确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所以,基本等高距的大小应根据测图比例

尺与测区地形情况来确定的。等高距的选用可参见表7-4。

表7-4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地形类别比例尺

1∶1∶11∶21∶5

500000000000

平地(地面倾角:α<30˚)0.50.512

丘陵(地面倾角:3˚≤α<10˚)0.5125

山地(地面倾角:10˚≤α<25˚)1125

高山地(地面倾角:α≥25˚)1225

三、几种基本地貌的等高线

地面的形状虽然复杂多样,但都可看成是由山头、洼地(盆地)、山脊、山

谷、鞍部或陡崖和峭壁组成的。如果掌握了这些基本地貌的等高线特点,就能比

较容易地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分析和判断地面的起伏状态,以利于读图、用

图和测绘地形图。

1.山头和洼地的等高线

山头和洼地(又称盆地)的等高线都是一组闭合曲线。如图7-7(a)所示,

山头内圈等高线高程大于外圈等高线的高程;洼地则相反,如图7-8(b)所示。

这种区别也可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并指示坡度降落方向的短

线。示坡线往外标注是山头,往内标注的则是洼地。

图7-7山头与洼地的等高线

2.山脊与山谷的等高线

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称为山脊,山脊上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山脊线或分水

线。山脊的等高线是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如图7-8a所示。

在两山脊间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洼地称为山谷,山谷中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

谷线。山谷的等高线是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如图7-8b所示。

山脊线、山谷线与等高线正交。

图7-8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

3.鞍部的等高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