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力传输讲座知识复习总结.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无线电力传输定义:以非接触的无线方式实现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的电力传输。 1889: 尼古拉?特斯拉提出无线电力传输的构想。无线电力传输方式:电磁感应式谐振耦合式辐射式(无线电波、微波、激光方、超声波等方式) 电磁感应式定义: (非接触感应式)电能传输电路的基本特征就是 原副边电路分离。原边电路与副边电路之间有一段空隙,通过磁场耦合感应相联系。特点:较大气隙存在,使得原副边无电接触,弥补了传统接触式电能的固有缺陷; 较大气隙的存在使得系统构成的耦合关系属于松耦合,使得漏磁与激磁相当,甚至比激磁高;传输距离较短,实用上多在mm级。缺点:电磁感应方式传输控制不好,在其范围内的金属都会产生电磁感应消耗电源能量,另外还会使设备的线路感应发热,严重时会损坏设备。谐振耦合式传输谐振耦合方式(WiTricity技术):系统采用两个相同频率的谐振物体产生很强的相互耦合,能量在两物体间交互,利用线圈及放置两端的平板电容器,共同组成谐振电路,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输电线中的电能传入用铜制造的天线中;2)天线以9.90MHz的波长振动,产生电磁波;3)天线发出的能量传播到2米(6.5英尺)外;4)同样以9.90MHz的频率震动的接收线圈,能量充入设备中 5)没有转换成能接收的能量不会被线圈重新吸收。不能产生9.90MHz共振的人和其他物体不会对它产生干扰。 2008年8月,Intel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 Smith研究小组基于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开发出可为小型电器充电的无线传能装置能够实现在1m距离内给60W灯泡提供电能,效率可达75%。特点:利用磁场通过近场传输,辐射小,具有方向性。 中等距离传输,传输效率较高。 能量传输不受空间障碍物(非磁性)影响。 传输效果与频率及天线尺寸关系密切。缺点:谐振耦合方式安全实现问题比较严重,要想更好的实现谐振耦合,需要传输频率在几兆到几百兆赫兹之间,而这一段频率又是产生谐振最困难的波段。辐射式传输无线电波式:主要由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接收电路 可以捕捉到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 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微波和激光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其技术优点是成本较低,技术瓶颈是效率太低,而且容易发热,损坏设备。2009年,Lasermotive使用激光二极管,在数百米的距离传输了1千瓦以上的功率,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并赢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奖。无线电方式问题主要在于其在能量传输过程中能量损耗太大,传输效率太低。如果辐射是全方向性的,则能量传输效率会十分的低;如果是定向辐射,也要求具有不间断可视的方位和十分复杂的追踪仪器设备。应用及前景1.医疗2.游戏,娱乐3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待解决的问题:电磁辐射安全问题电磁兼容问题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产品推广中的标准统一电力公司如何计费、收费电磁辐射安全:传统供电:传输路径上,能量可控。无线通讯:微小功率。无线电力传输:①路径上能量不易控;②能量功率较大。危害机理:1.热效应:人体是导体,接受电磁波而产生涡流,发热。2.非热效应:人体组织和器官存在微弱电磁场,受电磁波而破坏平衡,影响人体机能。3.积累效应:高能电磁辐射造成的危害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辐射,伤害程度就会积累。高能量的能量密度势必会对人身安全及健康带来影响。 如:地磁场50-60μT,核磁共振0.5-4T;阳光的功率密度一般为100mW/cm2。所以采用无线输电时要考虑避免对人身的伤害。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 “中程”距离:可达感应线圈半径8倍的距离。发射装置与能量源相连,并不向外发射电磁波,而是利用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在发射线圈周围形成一个非辐射磁场,即将电能转换成磁场;当接收装置的固有频率与收到的电磁波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完成磁场到电能的转换,从而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 能量的传输是在一个共振系统内部进行,对系统外的物体(非共振频率)不会产生影响。一般情况,其磁场强度与地磁场相似, 50-60μT 微波/激光远程传输 无线电波波长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弥散越小;电力通过振荡器变换成微波/激光电力,从送电的天线向远处以微波/激光形式无线送电;接收天线由半波长的偶极天线、整流二极管、低通滤波器及旁路电容组成,可接收微波/激光并转为直流电力。微波/激光远程传输 微波: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 ;现有的研究中,两种频率比较常用:2.45GHz、5.8GHz,可穿越云层。激光:3.846*10^(14)Hz到7.895*10^(14)Hz。障碍物会影响激光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能量交换,穿越云层能量损耗大。在接收整流天线口径面以外的区域基本都是符合辐射安全标准的,在接收天线口径面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