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发展地历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可靠性理论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北京) 程五一 教授 助教-李季博士 TelO) E-mail:cwy@cugb.edu.cn 安全导入 了解安全形势及其 可靠性在安全的地位和重要性 增加安全的责任感 国内外事故状况及分析 工业生产导致一次死亡10以上或经济损失;500万以上的重大隐患有982项; 劳动工伤死亡:1.5-2.0万人; 二、中国意外事故状况 交通事故死亡:道路9.4万人,铁路1.0万人 中小学生意外死亡:1.1万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可靠性概念 第一章 要求 目的:了解可靠性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 重点:如何理解可靠性? 难点:可靠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知识引入: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为什么要讲授可靠性理论? 1、可靠性问题的由来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子、军事、宇航和机电工业发展,系统或者元件绝对可靠要求; 要求人们对系统(自然)认识 的深入; 对材料、系统等因素的认识加深。 安全系数 优点:直观、易懂、使用方便 材料破坏一般遵循应力—强度理论 应力(s):应力、压力、温度、湿度、冲击等; 强度(r):阻止系统和零部件失效的因素r; 失效准则: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强度理论 r>s 实际材料特点:不均质、多孔性等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材料为什么会失效(损伤) (1)设计问题 (2)应力状态发生变化 (3)强度变异 (4)磨损失效 (5)时间关联失效 (6)潜在现象(阿波罗飞船火灾) (7)不正确的规范 (8)其它原因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2、概念的提出 美国: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提出飞机事故率→最早的可靠性指标 1944年,纳粹德国试制V-2火箭→提出火箭可靠度是所有元器件可靠度的乘积(认为系统是串联),最早的系统可靠性概念。 1947年美国费兰德雪尔研究结构可靠性;1970年扩大到机械产品→机械可靠性理论。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1957年American group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equipment可靠性设备顾问团(AGREE)(电子装置可靠性咨询委员会)发表了奠基性报告; 1962年美国召开可靠性、维修性和故障物理学学术讨论会;经过努力,阿波罗号710万个零件的故障率为零; 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利用故障树分析方法评价故障引起世界各国注意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通过失效树计算得出: R=3.15╳10-5损失日数/接触小时 显然这种风险是低于负伤安全指标,系统的可靠性是较高的。事故的损失即降低下来。 3、可靠性研究现状 1)人机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人的失误及其可靠性的研究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面向21世纪的重点研究领域,因此,人的可靠性研究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使得该学科得以深入发展。 2)土木工程结构的可靠性研究 :有重要的纪念性价值的建筑物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3)机械可靠性: 机械和微型元器件的可靠性设计; 微型机械可靠性估计值研究:确定负载,进行机械应力分析,确定失效模式,提出设计修改建议。 微型器件-如变换器、传感器、弹簧、轴承、齿轮、滤网、磁性器件和发动机可靠性预计值的计算; 环境条件对微型机械器件关键技术-包括潮湿、温度、热应力、机械冲击和振动的影响。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中国:在1950年代建立了温热带环境试验机构—考虑温度、环境影响机构的可靠性; 1972年建立了电子产品研究所; “七五”规划中,列入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现逐步得到认识; 加入WTO,我国将更加重视;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4、可靠性研究内容 可靠性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学术研究上分包括三个分支: 可靠性工程:包括可靠性试验、可靠性设计、评价、分配、维修、失效分析、预测(预计)、优化、软件可靠性、可靠性管理等 可靠性物理:研究元器件及零件的失效原因,物理模型、改进措施; 可靠性数学:研究可靠性的理论及数量规律,各种指标的方法措施。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1)可靠性设计 机械静强度可靠性设计-零部件(静载荷问题), 系统可靠性设计(系统串联、并联、网络系统、人机系统等) 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材料反复性应力作用、超负荷运作等) 压力容器可靠性设计(材料应力-强度关系等) 第一节 可靠性发展的历史 (2)可靠性优化与寿命周期费用 必要性: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从设计、制造等方面开始,因此会增加产品的设计费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