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与免疫.ppt
在某些病毒感染的恢复上起着重要作用。但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可同时损伤受病毒感染而出现膜新抗原的靶细胞。病毒蛋白亦可因与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感染早期所致细胞损伤主要是病毒引起;感染后期由免疫复合物、补体活化、ADCC作用、CD4+T细胞介导的复杂反应引起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和炎症。第30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适应性抗病毒免疫1、体液免疫:中和作用细胞毒作用促进作用2、细胞免疫:细胞毒作用DTH炎症反应第31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毒通过变异或编码抑制免疫应答的蛋白质实现免疫逃逸3、病毒的免疫逃逸HBV抑制IFN转录麻疹病毒诱生的IFN-β抑制树突状细胞第32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暂时性免疫抑制。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CMV等感染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有丝分裂原(PHA/ConA)的反应减弱。同时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也出现转阴的情况。(三)、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第33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
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第34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非特异性免疫先天不感受性取决于细胞膜上有无受体屏障作用解剖学、生物化学、血脑、胎盘细胞作用吞噬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干扰素及其作用第35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作用巨噬细胞(Mφ):对阻止病毒感染和促使病毒感染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含有大量Mφ的器官、如肝、脾、骨髓及淋巴组织在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36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作用NK细胞:1)杀伤过程不受MHC限制,也不依赖抗体2)对靶细胞无特异性3)杀伤作用出现早;4h4)部分细胞因子可激活中性粒细胞:能吞噬病毒,但不能将其杀灭,病毒在其中还能增殖,反而将病毒带至全身引起扩散。第37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第38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9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IFN的性质:干扰素分子量小4℃可保存较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活性,56℃可灭活可被蛋白酶破坏第40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种类:抗原性IFN类型主要来源特点I型α-IFN人WBC抑制病毒作用IIIΒ-IFN人成纤维CII型γ-IFNTC免疫调节作用III第41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病毒感染与免疫第1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病毒的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在易感细胞内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病毒感染(viralinfection)病毒性疾病(viraldisease)第2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毒致病能力-对细胞的亲嗜性-感染剂量-免疫逃逸能力-温度-解剖屏障-细胞转录因子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决定了病毒的感染性,不同病毒有不同的受体分子宿主温度、媒介等环境第3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病毒的致病作用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第4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病毒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通过黏膜表面: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眼通过皮肤传播:媒介昆虫叮咬皮肤医源性传播:经输血、注射、拔牙、手术等第5页,共5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病毒的传播方式2、垂直传播(vertical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