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献综述
公司是资本的载体,资本结构则是指公司中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作为反映公司经济实力、风险程度、经济效率高低的重要综合性财务指标,其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公司近期的经营活动,而且对其价值增长及长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对资本结构的研究渐渐成为公司在财务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资本结构框架下,有众多的因素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企业所得税是影响资本结构的重要方面。这是由资本结构的意义所决定的。
1 资本结构理论
1.1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可以追溯到1946年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专著。Durand(1952)把当时对资本结构的见解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入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衷理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越多,企业的价值越高。按照这种观点,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不受限制,并且负债成本与股东权益的成本都是不变的,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由于债权的收益率固定,债权人比股东有优先求偿权,债权风险比股权风险低,企业的债务成本一般低于股东权益成本。因此,企业的负债越高,资本加权平均的总风险越低,企业的价值就越高。如果这种理论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为了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企业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债务融资,因此,企业应使用100%的债务资本。
与净收益理论相反,净营业收入理论则认为,资本结构与资金成本没有关系,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按照这种观点,假定企业债务成本较低且是一个常数,但股东权益的成本可变。这样,公司的负债越多,风险就越大,股东权益成本也就越高,进行简单平均计算,其结果是公司的资本成本不变且是一个常数。投资企业价值高低的真正要素,应该是企业的净收入。也就是说,不论企业的财务杠杆程度如何,其整体的资本成本不变。由于财务杠杆程度的改变并不能改变企业的整体资本成本,企业的价值也就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即所有的资本结构都可视为最优资本结构。
折衷理论假设股东权益的资本成本会随着财务杠杆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只有当财务杠杆程度达到相当程度后,负债的资本成本才逐渐提高,究其原因,债权人认为财务杠杆程度较高时,企业的风险随之增大,故要求提高报酬率。此时,股东的报酬率也随着财务杠杆的提高、企业风险的加大而相应提高。因此,该观点认为,债务增加对企业价值提高是有利的,但必须适度。如果公司负债过度,由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都要求较高的报酬率而使资本成本提高,报酬率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企业的价值下降。该观点认为:企业存在一个可以使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一般来说,在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点上,负债的边际成本率与权益资本的边际成本率一致。
1.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2.1 MM理论
1958年6月,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金融学家米勒(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 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 他们认为企业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即著名的MM理论。最初理论的假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存在税收, 但是, 在现代社会中, 税收无处不在, 根据税法规定, 企业负债利息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抵扣, 能够有效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因此, 1963年, 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对无公司税模型进行了修正, 其要点是把公司所得税的影响引人到原来的分析之中, 得出与原无公司税MM定理完全相反的结论;财务杠杆的提高会因税收利益机制而增加企业价值, 企业负债越多其价值也就越高, 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 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为100%负债。比起1958年的MM无关论, 这个结论显然与现实仍然相去甚远。于是, 米勒(1977)提出了综合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资本结构均衡模型, 认为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差异均会影响公司价值, 单个企业不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 只要市场达到总量均衡, 企业资本结构与其市场价值无关。MM修正理论虽然考虑了负债带来的节税利益, 但却忽略了负债导致的风险和额外费用。
1.2.2 权衡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资本结构理论——权衡理论。Robichek和Myers(1966)引入了“财务困境成本”和“代理成本”的概念,提出了权衡理论。
该理论认为,制约企业无限追求税收利益或负债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于债务上升而引起的企业风险和费用。企业负债比例的提高,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增加。随着企业债务融资的增加而提高的风险和各种费用,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最佳融资结构应该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代理成本之间选择最佳点。也就是说,正是这些约束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破产机制,使得企业不可能采用100%的债务融资。理想的债务比率是:利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