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绿色设计预拌混凝土产品指标计算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现场、背景数据收集信息、生命周期清单.docx

发布:2021-04-04约5.54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附录A (规范性) 指标计算方法 A.1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按公式(A.1)计算。 Kr=ZrZ 式中: Kr——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Zr——统计期内,废物回收利用量,不包括外购的废物和废水,单位为吨(t); Zp——统计期内,废物产生总量,不包括外购的废物和废水,单位为吨(t)。 A.2资源综合利用率 统计期内资源综合利用率按公式(A.2)计算: ε=GiMi×100% 式中: ε——资源综合利用率,%; Gi——统计期内,使用的外购固体废物总量,单位为吨(t); Mi——统计期内,使用的原材料总量,单位为吨(t)。 注:固体废物包括采矿选矿废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矿渣和其他废渣。其中,采矿选矿废渣,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末、粉尘和污泥;冶炼废渣,是指转炉渣、电炉渣、铁合金炉渣、氧化铝赤泥和有色金属灰渣,但不包括高炉水渣;化工废渣,是指硫铁矿渣、硫铁矿煅烧渣、硫酸渣、硫石膏、磷石膏、磷矿煅烧渣、含氰废渣、电石渣、磷肥渣、硫磺渣、碱渣、含钡废渣、铬渣、盐泥、总溶剂渣、黄磷渣、柠檬酸渣、脱硫石膏、氟石膏、钛石膏和废石膏模;其他废渣,是指粉煤灰、燃煤炉渣、江河(湖、海、渠)道淤泥、淤沙、建筑垃圾、废玻璃、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产生的污泥。 A.3生产废水回收利用率 生产废水回收利用率按公式(A.3)计算。 Kw=VwV 式中: Kw——生产废水回收利用率,%; Vd——统计期内,企业向外排放的废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Vw——统计期内,工厂对外排废水处理后的回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A.4单位产品常规水资源取水量 单位产品取水量按公式(A.4)计算。 ω=ViQ………………………… QUOTE (A.4) 式中: ω——单位产品取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立方米(m3/m3); Vi——统计期内,生产过程中取水量总和,单位为立方米(m3 Q——统计期内,合格产品产量,单位为立方米(m3)。 A.5绿色运输率 绿色运输率按公式(A.5)计算。 L=mcmQ 式中: L——统计期内,使用的运输距离不大于200km或采用铁路、船舶运输的原材料使用率,单位为%; mc——统计期内,使用的运输距离不大于200km或采用铁路、船舶运输的主要原材料总量,不含水,单位为吨(t); mQ——统计期内,使用原材料总量,单位为吨(t)。 燃油运输车 附录B (资料性) 预拌混凝土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B.1 总则 依据本文件编制生命周期评价报告时,应包括目的和范围的确定、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及生命周期解释和报告阶段。 B.2 目的和范围的确定 B.2.1 目的 通过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大小,提出绿色设计或绿色化改进方案,从而提升和改善预拌混凝土产品的环境友好性,并为其绿色设计提供依据。 B.2.2 范围 B.2.2.1功能单位 本文件以1立方米(m3)预拌混凝土产品为功能单位来表示。 B.2.2.2系统边界 B.2.2.2.1系统边界图 系统边界见图B.1。 原材料获取利废原料获取能源获取产品生产 原材料获取 利废原料获取 能源获取 产品 生产 产品使用 回收 再利用 运输 原料与能源获取阶段 运输阶段 产品生产阶段 产品生命末期阶段 产品使用阶段 运输泵送 运输泵送阶段 B.2.2.2.2 系统边界单元过程 系统边界应包含以下单元过程: 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主要原材料的开采及生产过程; 能源获取:所用煤、电力、天然气、汽油、燃料油等能源的生产过程; 利废原料获取:原料中所涉及的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等利废原料的生产处理过程; 运输:主要原材料、能源及利废原料的运输过程; 产品生产:产品生产所涵盖的全部工序; 运输泵送阶段:产品运输至使用地点及现场泵送过程; 产品使用:产品出厂后的运输、使用与维护过程; 回收再利用:产品报废、回收、循环利用与最终处置过程。 B.2.2.3数据取舍原则 所涉及的物质(能量)数据的取舍应遵循如下准则: 所有的能源输入均需列出,包括使用的含能废弃物; 应列出主要的原材料及利废原料输入,符合准则可忽略; 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规定的大气、水体、土壤的各种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均需列出; 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均不可忽略; 忽略的单项物质(能量)流或单元过程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均不应超过1%; 所有忽略的物质(能量)流与单元过程对环境影响贡献总和不超过5%,且应予以说明。 B.3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B.3.1 数据采集 B.3.1.1 数据采集要求 数据包括现场数据(按附录C中表C.1格式采集)和背景数据(按附录D中表D.1格式采集),并说明数据得获得方式和来源。在采集过程中,对缺失的数据进行合理填补,并说明数据填补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