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设计论文.doc
中南大学
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2013/1/12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
摘要:从地震的严重危害性证实了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性,阐述了隔震与减震的原理及相关的分类,介绍了隔震减震
较传统方法的优点,表明了隔震与减震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
关键词:隔震,减震,地震,结构,阻尼
Abstract:Thispaperverifiesthesignificanceofstructuralseismicperformancefromtheaspectofseriousseismicdamage,expoundsseismicre’
ducfionandseismicisolationprincipleandrelevantclassification,introducesitsmeritscomparingtotraditionalmethods,anddemonstratesits
wonderfuldevelopmentprospect.
Keywords:seismicisolation,seismicreduction,earthquake,structure,damping一、引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万次地震,大多数地震都需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而人能直接感知的也就大约占1%左右[1]。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区分布广大,历次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我们国家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就要求结构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而传统的结构抗震是依靠结构自身的抵抗能力,让建筑物基础固结于地面,但地震反应的特点是由底向上逐渐放大,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必须加大构件的截面,这样既造成了较多的材料消耗,也使建筑物自重增大,得不偿失。
隔震和耗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所谓隔震就是立足于“隔”,利用专门的隔震元件,以集中发生在隔震层的较大位移为代价,阻隔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使建筑物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中增加了“隔震与消能减震”的章节,说明我国正日益重视隔震与耗能减震技术与理论的研究,并致力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隔震
隔震设计是指在房屋底部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2]。也就是说,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来减少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减轻地震破坏程度,使建筑物只发生轻微运动和变形,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
1.分类
1.1地基隔震
绝缘:是希望通过地基自身降低输入波的方法,达到隔震的目的,软弱地基有降低输入加速度的性质。高刚性基础则还可利用地下逸散减震。屏蔽:屏蔽是通过在建筑物周围挖深沟或埋人屏蔽板等将卓越长周期的剪切波隔断的方法,但直下型输入波不能屏蔽。
1.2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通过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安装隔震系统,隔离将基础和上部结构,降低水平地面运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量,减小上部结构振动。基础隔震可分为周期延长、能量吸收和绝缘等三种方法。
1.3上部结构隔震
制方法,从桥梁到建筑,从多层结构到超高层结构,从钢筋混凝土结构到钢结构,这些结构模式都可适用。[5]
五、总结
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已日益趋于成熟,将成为建筑抗震控制的主体,今后的研究可以集中在标准化、优化设计、细部构造、新产品的开发和完善方向,新产品的开发应以低价、高效和高性能为目标,为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将使我们在结构隔震与减震控制技术方面向世界先进水平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
[2]cB50ll一2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黎雪环,中华建设,2011年(7):198-199.
[4]高小旺,龚思礼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洪鑫.山西建筑,2011年第37卷第11期: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