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课件.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颅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1
病例1
男,15岁,突发头痛呕吐10余天
病例2
患者,女,14岁,双侧枕骨无痛性多发肿块2年余
流行病学: 仅占骨肿瘤的0.8~1.8%,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也可发生于颅
骨任何部位
分类: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或原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和
肿瘤样病变)
生长方式: 外生型、内生型、混合生长型,多于局部形成肿块
临床表现: 颅骨肿块、肿瘤向颅内生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局部压迫症状
概述
良性
恶性
肿瘤样病变
骨瘤
成骨肉瘤
嗜酸性肉芽肿
血管瘤
软骨肉瘤
黄色瘤
骨母细胞瘤
尤文肉瘤
骨纤维结构不良症
颅骨异位脑膜瘤
纤维肉瘤
畸形性骨炎
表皮样囊肿
浆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巨细胞瘤
恶性巨细胞瘤
颅骨硬化症
骨样骨瘤
脊索瘤
婴儿颅骨皮质肥厚
单纯骨囊肿
石骨症
成人以骨瘤最多见,儿童则以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最多见
概述
分类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内容
6
血管瘤
概述
◆ 系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构成的错构样新生物
◆ 占所有骨肿瘤的0.2%
可发生于颅骨各部位,以额骨最常见,其次为顶骨、枕骨和眼眶
临床表现
◆ 小者无症状,表皮正常
◆ 大者头皮下肿块隆起,周围血管可怒张,因肿瘤影响骨膜可有轻微头痛 少数肿瘤突入颅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神经症状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7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血管瘤
CT
● 均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
● 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边界清晰
● 高密度的骨针排列具有特征性,表浅者骨针与颅骨表面垂直,深部骨针呈蜂
窝状或放射状排列(栅栏样改变)
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血管瘤
影像学表现
MRI
● 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稍高信号
● 周围脂肪界面清晰,增强后无骨针区域明显均匀强化
9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血管瘤
鉴 别 诊 断
成骨肉瘤: 持续性局部钝痛,很快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
骨纤维异常增填症: 儿童及青少年多件,磨玻璃样改变
脑膜瘤: 颅骨增生硬化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
局限性以内板增生硬化为主,弥漫性则以内外板及板障均受累
骨质增生以外板为主时,可呈层状或放射状骨针,但骨针较短
常有增粗的血管沟和颅内压升高等
10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概述
◆ 发生在颅骨硬膜外的脑膜瘤定义为颅骨内硬膜外脑膜瘤
◆ 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残留于硬膜外组织内的蛛网膜细胞
诊断标准
◆ 肿瘤具有脑膜瘤的病理特征
◆ 病灶位于硬膜外及颅骨内
脑组织、蛛网膜及硬膜均未受累
11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多较轻微,主要为头晕不适,易被忽视
◆ 当肿瘤体积逐渐增大,造成颅内压增高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物 模糊等颅内高压症状
引起颅内高压的原因主要是颅骨的增厚及硬脑膜窦的阻塞
12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影像学表现
CT:
● 常见骨质增生而少见膨胀性改变或溶骨性破坏,呈膨胀性改变可有完整或不 完整的骨性包壳,病灶内可有不规则的钙化
● 颅板内外侧均可见放射状,针样新生骨形成
13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MRI:
● 广泛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形成,内外板膨胀,可见放射状骨针,边界清楚
● T1WI 等信号, T2WI 稍高信号,增强较均匀强化
14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颅骨内异位脑膜瘤
鉴别诊断
颅骨血管瘤: 膨胀性骨质破坏,高密度的骨针排列,明显强化
转移性颅骨肿瘤: 以溶骨表现居多,常呈多发穿凿样、鼠咬状骨质破坏,或
呈片状局限性骨质破坏。单纯成骨性转移灶较少见,有时可见混合性转移灶
动脉瘤样骨囊肿: 常见于20岁以下,偏心、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病变区,
液-液平面
嗜酸性肉芽肿: 发病年龄小,单发或多发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可见残留骨
块,伴或不伴骨质硬化
15
原发性良性颅骨肿瘤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原发性颅骨肿瘤样病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内容
16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浆细胞瘤
概述
◆ 起源于骨髓的一种原发性的和全身性的恶性肿瘤,来源于B淋巴细胞,具有
向浆细胞分化的性质
单发者少见,约占浆细胞瘤的3%~5%,发病率较骨肉瘤高
通常在40~50岁以后发病,少见于30岁以前,不见青春期以前
◆ 诊断为单发者需除外系统性多发性骨髓瘤,且常有如下特点: 非肿瘤部位的骨穿刺往往不见异型浆细胞
血中M 蛋白不高
尿本-周蛋白阴性
17
原发性恶性颅骨肿瘤
浆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颅骨骨质破坏,被软组织填充,且可突破内外板形成双凸状软组织肿块,周
围骨质无硬化
◆ 骨质破坏区及软组织肿块的边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