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的常见感染疾病诊断与处理.pptx
发热患者的常见感染疾病诊断与处理发热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确诊断和处理各类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本演示将系统介绍发热患者的评估方法和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疗策略。作者:
概述发热的定义和机制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成人口腔温度≥37.3℃。这是机体对感染等刺激的防御反应,由内源性致热原触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所致。常见感染性发热的分类感染性发热可按病原体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也可按感染部位分为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发热的评估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热持续时间、热型、伴随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关注旅行史、接触史、职业暴露和免疫状态等关键信息。2体格检查全面检查各系统,重点关注皮疹、淋巴结、咽部、肺部和腹部。寻找可能的感染灶和全身性感染表现。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PCT、血培养和尿培养等基础检查。根据临床表现选择特异性病原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因学9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有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咳嗽、流涕和鼻塞。一般无全身中毒症状,多数患者可自限性痊愈。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必要时进行咽拭子病原学检测。链球菌快速检测可帮助鉴别细菌性咽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对症治疗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和疼痛。口服或喷雾抗炎药减轻咽部不适。充分休息和水分摄入促进恢复。抗病毒治疗大多数病毒感染无特效药物。针对特定病毒如流感,可使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生素使用原则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性咽炎,可选用青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流行性感冒1流感病毒类型主要有甲型、乙型和丙型。甲型流感易发生抗原变异,可引起全球性流行。乙型流感主要引起局部暴发。2临床特征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明显全身肌肉酸痛、头痛和乏力。呼吸道症状可能不突出。3并发症可引发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心肌炎和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风险较高。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治疗快速诊断方法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可在15-30分钟内出结果。RT-PCR检测灵敏度更高,是确诊的金标准。抗病毒药物发病48小时内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效果最佳。高危人群应尽早使用,可减少并发症风险。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方法。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人群聚集,生病时居家隔离。
肺炎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非典型病原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是典型症状。老年人可表现为意识改变和一般状况恶化。胸部影像学特征X线可见肺实变影,表现为斑片状或片状阴影。CT能更详细显示病变分布和性质。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诊断标准新出现的肺部浸润影,伴有发热、咳嗽、痰液改变、呼吸困难等感染症状。1严重程度评估CURB-65或PSI评分系统评估病情严重度,指导住院和治疗决策。2病原学检查痰培养、血培养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尿抗原可快速检测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1支持治疗氧疗、补液和营养支持2治疗原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3抗生素选择覆盖常见病原体的经验性治疗轻症患者可选择口服阿莫西林或多西环素。中重症患者需静脉使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程通常为5-7天,根据临床反应调整。
尿路感染123病因学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病原体,占80%。其他包括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上下尿路感染的区别下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和尿痛。上尿路感染常伴有高热、腰痛和全身中毒症状。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排尿异常、尿液改变和疼痛。老年人可表现不典型,如谵妄或一般状况恶化。
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尿常规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尿培养确定病原体和药敏。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可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3-5天。肾盂肾炎需更广谱抗生素治疗7-14天。
胃肠道感染1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最常见2细菌性腹泻沙门菌、志贺菌和弯曲菌等3食物中毒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胃肠道感染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和发热。病毒性感染多自限性,细菌性感染可出现粘液血便。食物中毒常有集体发病特点,与食用同一食物相关。
胃肠道感染的诊断检查方法适应症意义粪便常规所有腹泻患者辨别炎症性与非炎症性腹泻粪便培养持续发热或血便明确细菌性病原毒素检测抗生素相关腹泻诊断艰难梭菌感染内镜检查重症或诊断不明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粪便镜检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和寄生虫。血培养适用于高热和全身毒血症表现患者。结肠镜检查可辅助诊断炎症性肠病和假膜性肠炎。
胃肠道感染的治疗1补液原则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补液量取决于脱水程度和持续损失。2抗生素使用病毒性腹泻不需抗生素。细菌性腹泻伴高热、血便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