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第一章》.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的产生与定义(改造的对象)1.1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美国城市学家 L.Mumford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罗马时期的城市系统,通过公路系统、军事征服,在欧洲内陆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市场、行政中心和军事基地,欧洲一些著名城市均始兴于这一时期中世纪阶段(前工业化社会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从罗马帝国消亡(公元5世纪)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持续达1000年。中世纪早期,罗马帝国消亡使很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而南下的日耳曼人以农耕为主,对城市的依赖程度轻,加上频繁的战争,人们生活重心转入乡村,这些因素使欧洲很多城市衰落。中世纪后半期,由于政治、经济或军事的需要,欧洲开始形成一些新的城市中心。经济上,随着商人阶级的兴起和商业繁荣,城市的商业色彩增加,这是中世纪城市与早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政治上,形成以城市为中心、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城市在地区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突出,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欧洲城市的发达,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舞台。从总体上讲,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仍较小。工业化时期中世纪末期,即15-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17世纪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国家的产生过程,首都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进行工业革命的同时,英、法、葡、德、美等国开始向海外实行殖民主义扩张,亚洲、非洲众多沿海城市和内地部分区域中心城市,在殖民主义刺激下,开始畸形繁荣起来。随着资本的扩张,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城市体系也逐步形成。(4)当代(后工业化社会时期)1.2城市的产生居民点的产生原始社会,以捕猎为主的生存方式排除了固定居民点的需要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工具的进步,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使得固定居住的需要产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固定居住地点的选择群居的固定居民点为了防御侵害,挖沟筑墙,形成了“城池”的雏形古代城市的“字源学”含义“城”—防御性构筑物,同战争相关,而战争的背后是政治与等级“市”—交易的场所,同商品贸易相关,而商品贸易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形式的再一次分工“镇”—在宋代多指军营要塞之地,还有军事色彩;现代一般意义上是指一级行政区单元,处于“城”于“乡”之间“城市”和 “城镇”“城”、“市”、“镇”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在中国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在行政区划上,“城市”是“城镇”的子集,不够设市的建制镇称为“镇”。注意:现在谈论的所有“城”“镇”概念,均是在行政区划概念上的,而不是指实体地域的概念。定义城镇的标准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产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2、人口规模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3、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4、设施功能上: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职能上: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6、价值观念上(生活态度、三观):???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各国根据根据行政中心、城镇特征、人口(规模、密度、构成),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1.3城市的定义城市的定义不同学科学者的观点:城市地理学: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气象、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城市经济学: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城市社会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质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城市生态学: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系统交互发展的产业链。法律的定义——人口规模和产业瑞典、丹麦:200人;澳大利亚、加拿大:1,000人;法国、古巴:2,000人;美国:2,500人;比利时:5,000人;日本:30,000人。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1986年)城市的发展(改造的过程)2.1聚居与原始聚落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原始聚落的形态: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