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身心健康新观察.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 * 第二章 身心好才是真的好 —学生身心健康新观察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健 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的基本依据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WHO)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学生中存在着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生为13.6%,高中生18.7%。 中小学心理健康调查 第一节 初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国内关于心理健康引用较多的是: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并与社会保持和谐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关于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 1.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 自我调控能力。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 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高。 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 1. 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对个体的特殊要求。 2. 现代社会生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问题。 3. 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条件。 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 1. 使“以人文本”的理念在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对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规范、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1)在职业规范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对学生造成 伤害。 (2)教师还要学会鉴别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合 他们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 厌学问题、学习压力问题、 考试焦虑问题、挫折应对问题等 一、厌学问题 1.社会环境中的不良观念 2.家庭教育方式 3.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4.学生自身意志力薄弱 5.缺乏内在学习动机 厌学产生的原因: 厌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 生找到学习动机。 加强学生心理抗挫能力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让学生 体验学习成就感。 家庭教育中,父母积极配合,找到 自身问题,与孩子一同成长。 二、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的来源: 个体所遭受的挫折(学习方面所受到的挫折)。 2. 冲突(与学习相关联的动机之间的冲突)。 3. 重大生活变化(在学校中所经历的对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重要来源:父母过高的期望和严厉的要求 学习压力的应对 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压 力,进行心理辅导。 发现学生行为的异常变化时, 及时与家长沟通。 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 三、考试焦虑 竞争性情境 强烈的潜在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对比的情境 条件 考 前 焦 虑 “倒V模型” 特点 影响 原因 生理和心理 对压力的感受 考 中 焦 虑 影响 原因 1.个体竞争性场景 2.对结果的预测 3.对待学习态度 考生在考场 上的发挥 考试焦虑调节基本理论依据: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最佳焦虑状态” 考前焦虑的调节 1. 听音乐 2. 情感宣泄 3. 适量的有氧运动 4. 洗热水澡 5. 积极的心理暗示 考中焦虑的调节 1.专门调节技术: 意念集中。 2.给予积极的暗示。 四、挫折与应对 挫折的定义: 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 过程当中,因客观或主观原 因而受到阻碍和干扰,致使 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得 到满足时的情绪体验。 应对挫折的方法 1.建立远近结合的目标体系。 2.注重成就动机培养。 3.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 4.提高信仰和价值观教育效果。 5.提高自我效能感。 6.经受挫折考验。 第三节 特殊心理问题的鉴别与处理 强迫症、抑郁症、恐怖症、 人格障碍、性心理问题 中小学特殊心理异常问题 (一)强迫症 1.强迫观念 2.强迫意向 3.强迫行为 (二)抑郁症—持久性的情绪低落 (三)恐怖症 1.处境恐怖症 2.物体恐怖症、 3.疾病恐怖症 4.社交恐怖症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