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油菜种植中几种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docx
剑河油菜种植中几种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油菜作为农业领域的核心作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其种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既是满足农民食用油需求的关键来源,也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剑河县在油菜种植方面已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但与此同时,油菜病虫害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作为油菜病虫害的多发区域,剑河县的发生特点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从剑河县的油菜种植现状出发,深入剖析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剑河县油菜种植的抗病虫害能力,保障油菜产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油菜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油菜种植面积在我国逐年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随之而来的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峻,给油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油菜主要面临的病虫害包括菌核病、霜霉病、蚜虫等,这些病虫害不仅导致油菜减产,降低农民收入,还可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严重影响了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油菜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升油菜的抗病虫害能力,对于保障我国油菜产业的稳定发展,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以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剑河县油菜种植情况
剑河县坐落于贵州省的东南部,以其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而著称,是省内重要的油菜种植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民种植观念的逐步更新,剑河县的油菜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这一变化不仅显著提升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在油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剑河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按照“稳夏粮、扩油菜、优结构、强特色”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种植模式,特别是“稻-油轮作”模式的推广,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填补了传统种植模式中的“空窗期”,显著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不仅保障了粮油的有效供给,还实现了耕地轮作与粮油供给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剑河县的油菜种植总面积已达到约2.79万亩。
2油菜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科学防治
2.1油菜病毒病的来源及特点
由蚜虫传毒引起的油菜病毒病是我国油菜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世界性病害。一般情况下,感染病毒的油菜叶片会出现沿叶脉两侧的褪绿现象,叶片呈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有时,脉络变成半透明的,甚至可见明显的脉络。病情加重时,植株叶片萎缩、卷曲,甚至发生变形,造成植株显著矮小,其主要表现在抽薹前期和抽薹时,严重者甚至死亡。受病毒侵染的油菜品种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1]。比如,一些油菜在叶脉和明亮的脉管上有一种叫做“花叶病”的半透明症,当油菜在成熟期间发生畸形时,通常可以通过油菜叶片的改变来判断相应的病毒症状。在该病害发生的早期,叶片上会有针尖大小的明亮斑点,并逐渐扩展为圆形的黄色斑点,同时,衰老的叶子也会被影响,表现出类似的症状,在病重的情况下,即使叶子变黄了,仍然可以看到圆而明亮的小斑点。若在病斑中央有暗褐色坏死斑点或水渍状坏死斑点,则可判断为病情较重。其发病与作物生长环境、大气和土壤等环境因子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秋天的气候比较温暖、比较干爽,很适合各种病虫害和动物的生长。这个时期,由于蚜虫的大量繁殖,若不加以有效的防治,其危害将进一步加重,因此,在油菜生产中,应加大对病毒病的防控力度。
2.2油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
2.2.1油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油菜霜霉病的发生也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给当地油菜产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霜霉病是油菜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对油菜的叶、茎和角果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据2022年剑河县农业部门统计,全县油菜种植面积中,约有10%的田块受到了霜霉病的侵害,涉及面积近千亩,这些受病田块中,油菜植株受害部位明显变黄,并伴随着白色霉状物的出现。尤其是在花梗部位,受害后顶部肿大弯曲,形如“龙头拐”,花瓣也变得肥厚且呈绿色,无法正常结实,同时,叶片上也会出现浅绿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扩展,这些斑点逐渐变成多角形的黄色斑块,叶背面则会长出白色的霜霉状物。
2.2.2油菜霜霉病的防治措施
剑河县农业部门和农户已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在播种之前,用1%的瑞毒霉进行拌种,能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初期发病的几率,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防止过密,才能保证油菜的正常生长。适当增加氮磷钾肥,既能提高油菜的产量、质量,又能明显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在降雨后,应立即进行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减少水分,减轻病害,另外,要经常到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和拔除有病害的作物,以降低病害的蔓延[2]。在发病期间,特别是三月初抽薹期,应加强对该病的监控与控制,当病株率超过20%时,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