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LT《量子安全通信技术应用白皮书》 .pdf
智慧LT《量子安全通信技术应用白皮书》--第1页
一、量子安全通信发展机遇
1.1技术发展概述
在量子通信技术发展方面,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伟大的
科学家们积极探索,对量子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00
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量子假说,首次引入能量子的概念;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运用能量子概念使量子理论得到进一
步发展;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理论为量子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
说;1926年,薛定谔率先找到了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方程,
也就是著名的薛定谔方程;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以
及玻尔提出的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1925年
到1928年,物理学界形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与爱因斯坦的相
对论并肩形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量子力学理论的形成是物
理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它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运动规律,有力地
冲击了经典物理理论,使人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1984年,两名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提出了国际上第一个量子密钥分
发协议BB84协议,正是这个协议的诞生,保密通信进入了量子时代。
在密码安全技术发展方面,1917年,G.Vernam提出一次性密码
(OneTimePassword,OTP)的思想,即对于明文采用一串与其等长
的随机数密钥进行加密,接收方使用相同的随机数密钥进行解密,随
机数密钥真正随机且只使用一次,OTP加密技术已经被证明是安全的。
5
智慧LT《量子安全通信技术应用白皮书》--第1页
智慧LT《量子安全通信技术应用白皮书》--第2页
但在经典通信领域,其所需的密钥很难在不安全的信道上实现无条件
安全分发,采用不安全的密钥来实施“一次一密”加密仍然是不安全
的。后来,出现了公钥密码体制,接收方有一个公钥和一个私钥,接
收方将公钥公开出去,发送方用公钥加密信息后发给接收方,接收方
用私钥解密信息。公钥密码体制的优点是不需要经过安全的信道对外
传递密钥,但它的安全性是基于难于求解的数学难题,例如大数分解
问题,相关资料表明,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可以攻破
RSA/DSA/ECDSA等密码,现有公钥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量子保密通信是量子信息领域中率先进入实用化的技术方向。量
子保密通信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KeyDistribution,QKD)
技术,结合适当的密钥管理、安全的密码算法和协议而形成的安全通
信解决方案。近年来,量子安全通信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
用化发展。加拿大Rubenok小组从理论上解决了量子通信网络中的量
子中继问题,证明了QKD是现实条件下保障通信保密的有效技术;
T.Silva小组在两段8.5公里的光纤链路上,使用弱相干态和偏振编
码对MDI-QKD协议进行原理性验证;NicolasGisin小组进行了一项
关于MDI-QKD实验工作,其传输距离成功达到了307公里;潘建伟小
组通过研发高效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详细展示了能够抵抗所有针对
探测器攻击的MDI-QKD实验;罗开广小组则通过MDI-QKD实验演示了
一种可以抵抗所有探测器侧信道攻击的偏振编码方案。
2018年以来,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新记录。清华
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25个量子接口之间的量子纠缠,打破了
6
智慧LT《量子安全通信技术应用白皮书》--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