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可行性.doc

发布:2016-12-08约6.85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可行性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一、何谓行政公益诉讼? 199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是行政诉讼,即人们通常所谓“民告官”。2000年施行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通过这两条规定可以看出, 在我国提起行政诉讼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必须存在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原告合法权益受侵害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综合这三项条件可以得出,在我国提起行政诉讼以原告私人利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为限,此类行政诉讼类型我们姑且称之为“行政私益诉讼”。由于行政权本就是国家权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所触及的领域日渐广泛。近些年来,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侵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日渐增多。 2000年5月21日,浙江桐乡的一位普通公民沈李龙在获悉桐乡市云龙建材厂存在严重的偷逃税行为后,向当地国税局进行了实名举报,但桐乡市国税局收到举报材料后没有任何回复。沈李龙认为桐乡市国税局行政不作为,影响了对偷逃税行为的打击,也侵犯了他由于举报属实而应得的表彰和奖励的合法权益。于是,沈李龙一纸诉状将桐乡市国税局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职责,对桐乡市云龙建材厂偷逃税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但桐乡市人民法院却以“被告桐乡市国税局是否履行税务稽查的行为,既未侵犯原告的合法利益,也未对原告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为由将沈李龙的诉求驳回。又如2002年,浙江省台州市一家娱乐公司承包了该市椒江区的文化馆,并在门口张贴带有色情内容的广告,还在馆内表演带有色情性质的节目。椒江区文化馆对该公司的行为未加劝止,当地许多市民对此非常不满。画家严正学多次向文化馆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椒江区文化局反映,要求文化局责令娱乐公司搬迁,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于是,严正学以椒江区文化局行政不作为为由将其告上了法庭。但法院最终以“原告不符合主体资格”为由将其诉求驳回。再如2006年4月3日,湖南省常宁市的蒋石林以纳税人的身份将常宁市财政局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市财政局2005年违反财政预算,违规购买了两台小车。蒋石林要求法院认定财政局的这一行为违法,并且将两台车收归国库,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但常宁市人民法院最终以蒋石林没有诉讼主体资格为由不予受理此案。 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原告起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原告与诉讼虽然具有某种利害关系, 但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原告都是普通公民,而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以国家机关名义起诉的;原告起诉的原因都是有关行政机关不作为或乱作为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最终的结果都是法院裁定原告没有诉讼主体资格而不予受理。这三个案例中的诉讼行为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行政公益诉讼”, 我们可以给它如下定义:当行政主体违法作为或不作为导致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有重大损害之危险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维护公益提请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由于行政公益诉讼拓宽了利害关系人的范围,解决了行政私益诉讼中原告无法直接维护公共利益的难题,因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维护公共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 虽然我国现行立法中还没有行政公益诉讼的规定,但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实际上是已经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而正在拟定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也已设定了行政公益诉讼这一类型,因此基本上可以说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已为时不远。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必须解决原告资格问题,即哪些主体享有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可以以“利害关系人”或“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综合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现实情况,本文认为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比较可行。 二、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则不太符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公民的法律素养不高,司法机构案多人少的矛盾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为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防止滥诉,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可行的。建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依据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