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面试作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多彩的华夏之音》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花城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当中的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多彩的华夏之音》通过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并乐意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的世界文化,加强对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独立性与价值的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达到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和歌唱能力,但现在高中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教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聆听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民歌的地域风格和基本情绪。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小组合作,能够提高鉴赏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完整的演唱其中一首民歌,并能够了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有感情、完整的演唱其中一首民歌;难点是能够了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不同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1.教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 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结合法。 六、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巩固提升——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用音频导入的方式,给学生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歌曲是由谁演唱的?学生根据以往歌曲的积累能够回答出歌曲是由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接着,我再次提问学生这首歌曲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学生根据以往知识的积累能够回答出是陕北民歌,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并顺势引入课题《多彩的华夏之音》。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提问学生对民歌的了解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出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曲,我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补充:民歌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着,我再次提问学生:民歌的体裁分类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根据以往知识的积累仅可以回答出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补充:民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山歌、号子以及小调;山歌的特点是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号子的特点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不同的劳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主要的分类有搬运号子、挑担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小调一般是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曲小曲,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的特点。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并在初步感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