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底模拆除的施工计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底模拆除的施工验算
近年来,高层及多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结构体系,随着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结构施工周期明显加快,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模板工程既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施工成本的重要项目,加快模板周转对于提高施工速度、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梁板模板拆除时间的影响最为重要,近年来,各种梁板模板快拆体系由此应运而生。对于梁板模板的拆除,《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有着明确的要求,规范第2.4.1条规定:现浇混凝土梁板底模拆模时混凝土的强度要求为:板跨度≤2m时,底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50%;2m≤板跨度≤8m时,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梁跨度≤8m时,达到设计强度的75%;梁跨度8m时,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悬臂梁板跨度≤2m时,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悬臂梁板跨度2m时,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同时,规范第2.4.4条规定:已拆模板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承受全部计算荷载,当承受施工荷载大于计算荷载时,必须经过核算,加设临时支撑。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技术人员只注重模板拆除时的构件强度要求,忽略了规范中关于施工荷载验算的要求,通常以保证构件拆模强度同时保证连续三层支顶的习惯做法替代了必要的验算(实际存在二层、三层连续支顶转换期),这种做法给工程施工质量带来了较大的隐患,最常见的后果就是造成梁板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并由此引发相关各方对于结构安全性的争议,本文将结合新世界商业回迁楼工程负一层顶板开裂的工程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新世界商业回迁楼工程建筑面积56351m2,地上14层,地下三层,平面呈“L”形,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负三层层高3.6m,地下负二层层高4.0m,负一层层高5.7m,首层至五层4.5m,六层以上层高3.4m,六层以下为梁板体系,六层以上为无梁楼盖体系,主要柱网尺寸为8m×8m,在平面施工组织上划分为两个施工区域,每区3个流水段,顶板模板按三个楼层配置,地下室部分单层施工周期为25天,正负零以上每楼层施工周期为12天,工程于2000年5月12日完成正负零板面施工,六月中旬三层顶板浇筑结束,其后发现负一层第四流水段4块8m×8m顶板板底出现水迹,板底开裂,裂缝发展方向沿板对角线及其平行方向,最大裂宽0.25mm,经查,结构用钢筋及混凝土均符合设计要求,该段顶板模板拆除时间为浇筑后24天,龄期为7天的混凝土同条件试块强度为26.7Mpa,达到设计强度的89%,施工前未做施工荷载下结构承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只作了保证连续三层支顶的要求,负一层顶板模板拆除是在二层顶板混凝土浇筑两天后进行的,拆除后未做二次支顶。根据以上情况和板底裂缝形态,初步判定为施工期间荷载引起的裂缝,根据现场实际施工状况,作以下分析验算。
2.计算模型的建立
2.1不利承载状态的确定
我们将负一层顶板标定标定为FO层,考虑其随结构施工的实际承载过程,确定了三个承载状态阶段,如图1至图3所示。
F2 τ=0
F1 τ=12
F0 τ=24
图1
F3 τ=0
F2 τ=12
F1 τ= τ=24
F0 τ=24 τ= 36
图3
注:τ为结构楼板龄期
F2 τ=2
F1 τ=14
F0 τ=26
图2
图1所示为FO层板底模未拆除,且二层顶板浇筑完毕后三层连续支顶均保留的阶段,在不考虑模架系统变形,即假定模架系统刚度无限大的情况下,除F2层荷载的一部分传递至FO层外,其他大部分荷载均由负二层顶板承担,对于F0层顶板而言,图1所示状态并非不利荷载状态。图2为F2层板混凝土浇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