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共34张PPT).ppt

发布:2025-03-03约2.83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授课教师:向拥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教学理念:立足学会专注会学

以诗读史请回答:1.你知道杜牧这句诗中的“妃子”是谁?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情吗?2.这件事情会给唐朝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和原因。2.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3.掌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唐玄宗和杨贵妃安于享乐,不理政事,荒废朝政。玄宗宴乐图思考:这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情况?

一、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统治前期统治后期崇尚节俭日益骄奢任用贤相姚崇宋璟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励精图治不理政事杨贵妃整顿吏治朝政腐败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这种兵力分布有何隐患?

一、安史之乱1、天宝危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一、安史之乱2.安史之乱: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攻占东都洛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756年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763年被平定。(755-763年)

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史思明

玄宗幸蜀图在马嵬坡,玄宗为保军心安定,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玄宗入蜀。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安史之乱的影响一、安史之乱

议一议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白之”。结合你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这一观点。

唐朝衰亡主要原因在唐玄宗。在他统治前期,能够任用贤臣,注意节俭,重视生产,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期,由于他怠于政事,沉溺酒色,任用小人,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说明前期唐玄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而到后期成为一个昏君,功过各半。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材料研读: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遭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的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1.自行委派官吏。2.不向中央交赋税。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藩镇割据形势图

宦官专权: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有宦官把持。李辅国: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蜀地。李辅国劝说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所以深得肃宗信任。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高力士:在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2、黄巢起义:时间:领导人:建立政权:作用:875年王仙芝,黄巢;山东、河南一带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这首诗是黄巢起义的预兆。“九月八”是起义时间。“杀”是要起义。“长安”起义地点。“黄金(巾)”是凡是支持他的人都戴黄巾,以免错杀自己人。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建立“大齐农民政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黄巢起义入长安907年,唐朝灭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王仙芝黄巢大齐882年,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变。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