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方案模板.docx
PAGE
1-
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工智能导论
课程代码:CS101
课程学分:4学分
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新生
(2)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特开设《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及应用场景的全面介绍,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为其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熟悉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如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以我校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1000余名学生修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图像识别等,取得了显著成果。
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
(1)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
-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能够了解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为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课程评价和学分认定的依据。
课程内容与结构
(1)课程内容:
-人工智能概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机器学习: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模型、词嵌入、情感分析等;
-人工智能应用: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
(2)课程结构:
-课堂教学: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
-实验教学:编程实践、项目开发、实验报告撰写等;
-课外学习:阅读文献、参与学术活动、交流学习心得等。
(3)教学安排:
-第1-4周:人工智能概述;
-第5-8周:机器学习;
-第9-12周:深度学习;
-第13-16周:自然语言处理;
-第17-20周:人工智能应用;
-第21-24周:课程总结与复习。
教学活动与评估方法
(1)教学活动: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讲解,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实验教学: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培养实践能力;
-项目开发: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开发,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评估方法: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提问等;
-作业与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项目展示: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评价标准: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认真听讲、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作业与实验报告:内容完整、逻辑清晰、实验结果可靠;
-期末考试:成绩达到课程要求;
-项目展示:创新性强、团队协作好、项目成果显著。
二、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
(1)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和基本理解,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并能够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具体目标包括: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医疗、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能够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简单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实验。
(2)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预期达到以下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于机器学习的项目,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学生能够对复杂的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并能够设计有效的机器学习模型;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结构,如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
-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提交一份包含实验设计和分析报告的综合性项目,展示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