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硫化氢中毒与预防知识【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6-11-21约5.56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 生产环节防范措施 五、井下作业防范措施: 1、在施工前应设置隔离带,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区域。 2、放空时现场所有人员撤离至安全地点,只留一名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必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测取H2S、CO气体浓度低于10ppm时,方可进行下步施工。如H2S、CO气体浓度超标,应立即关闭套管闸门停止放空。 3、现场配制2-3%的碳酸钠溶液(根据井筒容积计算用量,不少于井筒容积的2.5倍),将井内含硫化氢液体替入大罐循环中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在进行压井置换作业时必须保持油套连通,应连续进行,中途不得停泵,注入排量不低于500L/min. 四 生产环节防范措施 成 人 复 苏 术 4、压井作业完后,测定井口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低于10ppm时,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5、施工作业时,应接好防爆排风扇,保证井场通风良好。同时应对作业区域内的毒害气体进行连续性监测,如发现有害气体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控制井口,人员转移疏散到安全集合点,并上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6、安装符合要求的放喷管线并固定牢靠,卸井口,装防喷器,压井液灌满井筒。 7、起下钻过程中,落实坐岗观察;起钻过程中,每上提10根油管,进行灌注一次,使井筒内液柱保持在井口。下管柱作业时,也要进行井筒灌注,始终保持井筒内液柱在井口。 四 生产环节防范措施 成 人 复 苏 术 8、起下钻过程中,严格控制起下钻速度。防止产生抽汲或压力激动。 9、起下钻过程中,随时检测现场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浓度,并做好记录。当检测值超过安全标准时,停止起下钻,立即佩戴正压呼吸器抢装简易井口,关井观察,并立即报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10、井内正常时,起下钻过程中不得等、停。特殊情况下,必须装井口。起下钻完成后,应立即卸防喷器,装井口。 测试公司安全管理科 硫化氢中毒与预防 一 引 言 二 硫化氢的特性和中毒机理 三 硫化氢中毒救治方法 四 生产环节防范措施 汇报提纲 引 言 硫化氢属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发生含硫天然气泄漏,由于采取措施不当,将会发生不可预料的群死群伤、中毒、职业病等事故。据卫生部《职业危害通报》资料统计,近年来发生多起化学品中毒事件,引起中毒的化学毒物约50余种,硫化氢仅次于砷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占第3位,因急性中毒死亡104例,病死率为13.7% ,而因硫化氢中毒病死率居首位,高达42%。 SY/T5087-2005标准中,天然气的总压等于或大于0.4MPa,而且该气体中硫化氢分压等于或高于0.0003 MPa;或硫化氢含量大于79mg/m3(60ppmm)的天然气称含硫天然气。 国外通常把含硫天然气分为以下几类: 1、无硫油气藏: H2S含量小于0.0014% 2、低含硫油气藏:H2S含量小于0.0014%-0.3% 3、中含硫油气藏:H2S含量小于1 %-5% 4、高含硫油气藏:H2S含量小于5%-20% 5、特高含硫油气藏:H2S含量小于20%以上 6、纯硫油气藏:H2S含量小于80%-90%以上 二 硫化氢特性及中毒机理 硫化氢的特性: ⑴、H2S物理性质 ⑵、H2S侵入人体的途径 ⑶、硫化氢中毒机理 密度:相对空气密度1.19(空气密度设为1)。 二 硫化氢特性及中毒机理 H2S为无色、有强烈臭鸡蛋味的可燃有毒气体,可溶于水、乙醇、汽油、煤油、原油,比空气略重,自燃点246℃,爆炸极限:4.3%—46%。在0℃常压情况下每立方米重1.521公斤,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18℃、1.68Mpa的压力情况下为液态,经过燃烧生成SO2有毒气体,危害人体、腐蚀金属,在输气的过程中与管壁接触生成FeS, H2S极易溶于水,在常压和20℃情况下,每立方米水中可溶解2.582m3的H2S气体。 H2S沸点为-61.8℃, H2S燃烧时呈蓝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硫, H2S与空气混合达爆炸范围可引起强烈爆炸。 二 硫化氢特性及中毒机理 物 理 性 质 H2S主要是从人的呼吸道进入人体,人们在含有H2S气体的工作场所工作时,在呼吸过程中,一部分随着呼出的气体呼出体外,有一小部分存在体内氧化生成硫酸盐,随着小便 排出,体内无蓄积作用。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m3。 二 硫化氢特性及中毒机理 进入人体的途径 H2S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易引起角膜炎,与人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作用,引起组织缺氧而造成呼吸困难,大量吸入会引起肺水肿,H2S中毒的表现随着接触的浓度、时间不同而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 二 硫化氢特性及中毒机理 中 毒 机 理 轻度中毒:眼红和结膜肿胀、畏光流泪、胸部紧迫、咳嗽等。空气中H2S浓度达到20mg/ m3时就可引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