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别山抗战记忆”综述.doc

发布:2016-04-29约4.2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0年后的铭记与缅怀 ——本报“大别山抗战记忆”主题报道活动综述 70年,足以让一个待哺的婴儿变成迟暮的老者,这是岁月留在人类身上的印记。 然而,70年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翻涌出的浪花一朵。 7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的时候,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就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70年后,当我们沿着先烈们战斗的足迹,铺写历史现场的口述历史;当我们循着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收集抗战老兵的不灭记忆;当我们透过一个个壮烈的战役,再现个人抗争与民族抗争悲壮而具体的交集,“大别山抗战记忆”是如此得真切而清晰。 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鄂豫皖苏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凡的影响。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为全景式、立体化展现大别山英雄儿女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多角度真实再现信阳地区的抗战历史,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引导民众勿忘国耻,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今年5月初,信阳日报社早部署,早策划,着手组织开展主题报道活动。策划甫出,就得到了市委党史研究室、大别山干部学院和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5月28日上午,革命圣地新县,美丽的大别山干部学院,由信阳日报社策划组织实施,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大别山干部学院、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办的“大别山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启动仪式上,信阳日报社采访组记者代表的发言饱蘸深情,“70多年前,数以万计的大别山儿女前仆后继奔赴抗日战场;70年后的今天,作为记者,我们也将奔赴自己的‘战场’,用文字挥洒激情、用行动诠释责任的‘战场’,把信阳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发生过的抗战事件、走出的抗战英烈、保留的抗战遗址和百姓口口相传的抗战故事,挖掘出来,宣传出去,用最富感染力的声音、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最美丽的聚焦,为信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加油喝彩。” 启动仪式如同发令枪,为期四个多月的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由此拉开帷幕。信阳日报社、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抽出精干力量,组成四个采访组,分赴8县2区6个开发区(管理区)进行采访。他们查阅史料,走访老兵,踏访遗址,拜访专家,走近一个个英雄和集体,笔下流淌出一篇篇动人的抗战故事...... 二 70年间,最易被尘土掩盖的,最易被流云吹散的,是那些无名战士的血气、坚忍与牺牲,是那些沙场英雄在硝烟中亮出的刺刀、在搏杀中拼尽的力气……这些沉寂于岁月中的默默无闻者,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细节与人性,是我们最堪珍藏的、最可信赖的历史真实。 采访抗战老兵,让我们站在了历史真实的肩上。 因为不堪要饭、受辱的命运,淮滨县抗战老兵陈其琼17岁时毅然加入了新四军。70多年过去了,他手腕上刻有他姓名的刺青依稀可辨。他说,在抗日前线,战友们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忍痛相互用针蘸上黑墨水刺青,一旦牺牲了好辨别出身份。70多年来,刻在骨肉里的名字已经由黑变蓝,但却永难磨灭,是烽火硝烟的见证。 “小小红缨枪,矛尖光又亮。壮丁带它去查路,儿童带它去站岗。查路放哨要留心,捉住汉奸不要放。如若鬼子进村庄,红缨枪请他尝一尝......”86岁的抗战老兵张华至今保留着一支红缨枪,那是他幼时当儿童团员的武器。1943年,年仅14岁的张华带着红缨枪参加了新四军,并最终和他的红缨枪一起,迎来了新中国。从小小儿童团员,成长为革命战士,红缨枪见证了他的抗战岁月。 息县90岁的抗战老兵邱树芝少小离家,被国民党拉壮丁入伍,后在新四军陈毅军长麾下与日军作战。由于作战勇敢,邱树芝当上了连指导员,带领战友冲锋陷阵,5枚奖章是他这辈子最自豪的记忆。然而,战争也给他留下了左眼失明、臀部枪伤等5处伤病。文革期间,5枚奖章不慎遗失。邱老说,虽然奖章没了,但战争的伤痕就是刻在他身体里的“光荣奖章”,永远不会遗失,是抹不去的记忆...... 抗战的惨烈,参战的老兵忘不了,抗战亲历者又怎能忘记?被两只东洋大狼狗活咬生吞“明大式样”之死、涂胜用光身钻刺丛、台子畈人“跑反”......在鸡公山管理区,70多年过去了,日军暴行留给很多抗战亲历者的,仍是梦魇般的回忆。当年,日军在鸡公山建了两个刑场,对中国人宁可错杀,绝不漏杀。只要发现可疑人员,就拉去枪毙,因此杀死了很多老百姓。 同样在鸡公山,李家寨镇台子畈村村民周元义一家四代73载默默守护着抗战烈士李福太的英魂。烈士墓虽经迁移,却由小变大,由小土堆变成了水泥墓碑,见证着后人对先烈的铭记和敬仰。如今,烈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