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肉鸽念珠菌病和毛滴虫病混合感染的防治.pdf
试论肉鸽念珠菌病和毛滴虫病混合感染的防
治
作者:李绿生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9年第06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漳州市的肉鸽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在2013年因受禽流感疫
情影响,养殖量锐减。近年来,受环保整治及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很多生猪养殖户纷纷退养
转行肉鸽饲养,但很多转行肉鸽养殖新手新引进的青年种鸽出现较高的病死率。基于此,针对
临床诊治中常见的肉鸽念珠菌病和毛滴虫病混合感染防治进行研究,结合这两种流行病简要论
述,制订诊治策略,以期提升肉鸽的养殖成效。
关键词肉鸽;念珠菌病;毛滴虫病;混合感染
中图分类号:S858.39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83
近年来,受环保污染整治及非洲猪瘟影响,很多生猪养殖户纷纷退养,转向其他动物的养
殖。肉鸽养殖作为一项短平快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在有肉鸽饲养历史的漳州市备受青睐。肉鸽
养殖相对于生猪养殖投入更少,养殖新手在没积累饲养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引进后备青年鸽,往
往造成较高的病死率。总结鸽场临床病例诊治情况可知,肉鸽的念珠菌病和毛滴虫病混合感染
是造成“断奶”青年鸽及乳鸽病死率高的主要诱因。为有效降低育成鸽高病死率,提高育成率及
乳鸽出栏率,减少药品支出,积极研究综合防治方案已经成为肉鸽养殖的当务之急。
1肉鸽念珠菌病及毛滴虫病概述
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或霉菌性口炎,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样真菌,屬条件性
致病菌,会附着于人体或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上。在肉鸽养殖时,该类病
菌导致的肉鸽疾病特别在春季梅雨季节对乳鸽及育成造成较大的损失[1]。
毛滴虫病则是由鸽毛滴虫寄生在鸽子的口腔、咽喉、食道、嗉囊中而引发的一种寄生虫
病。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诱因多是肉鸽食用了被毛滴虫原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成鸽可通过互相接吻或鸽乳哺育幼鸽把虫体直接传递给同伴或自己的后代。感染后可保持终生
带虫,因此,几乎所有的鸽都是带虫者,导致鸽群发病率相当高。毛滴虫病主要分为口腔型、
脐带型、内脏型三类。最为常见的是口腔型,病鸽会经常张口摇头,欲将阻塞口腔增生物甩
出,同时病鸽两眼会出现潮湿流泪。病程较长病例引起病鸽嗉囊萎缩及食道膨大;如果将病鸽
倒提,会有浅绿色或淡黄色黏液从口中流出。这类病症在转栏或应激时的青年鸽群及乳鸽中的
发病率更高,而种鸽往往带菌,临床上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只要控制得当,该病可以被控制
在一定的范围内。
2肉鸽毛滴虫及念珠菌病混合感染诊治的策略
2.1肉鸽发病临床症状
患病的肉鸽多会出现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羽翼光泽度渐失,体型消瘦,乳鸽的生长明
显延后,皮肤变得干燥色泽黯淡无光,乳鸽屠宰成品率下降。部分病鸽还会出现闭眼张口呼
吸,饮水量增加,排出黄绿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会被粪便污染呈现絮状现象;嗉囊积液或
变得硬实,打开口腔可闻到酸臭味;生成的干酪样物会与口腔组织紧密连接,强行剥离会引发
疮面出血。部分成年肉鸽会在喙角交界的口腔内侧出现积存的黄色斑块,其内集聚大量的虫体
并混有菌丝和孢子囊;还有少数的病鸽会出现眼睑肿胀,难以闭合,并伴随有浆液性或脓性分
泌物[2]。
2.2剖检变化
口腔至嗉囊黏膜存在灰白色的结节,类似维生素A缺乏时的病症;或为黄色、坚实、无裂
缝的成片的假膜,假膜表面粗糙,呈椰菜花状突出于黏膜的表面。干酪样物质的堆积,可部分
或全部堵塞食道腔,引起吞咽困难,以致患鸽无法进食而饿死。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上述
病变可扩展至食道、嗉囊和鼻咽部,感染后嗉囊发生炎性或坏死而失去弹性,食道因食物的挤
压而扩张;食道及嗉囊内的食物充满腐臭味,靠近食道及嗉囊内壁的食物附着脱落的黏膜,或
因溃疡出血而附有血丝,有的病鸽因食物储留时间太长而形成腊肠状干酪样栓塞(有报道因玉
米粒大而引起梗阻的诊断,笔者十几年从事肉鸽饲养经验认为,只根据梗阻和栓塞作出此诊断
结果是没有依据的;而因诊断结果建议对玉米颗粒进行破碎更无必要,而且得不偿失)。腺胃
通常无病变,肌胃内容物呈绿色或墨绿色,肌胃角质层干燥失去弹性。
2.3疾病的鉴别与诊断
2.3.1病原侵袭部位
鸽毛滴虫病症状多发生于口腔,严重者发生于食道和嗉囊,主要原因是毛滴虫局限于口咽
黏膜表面的分泌物中繁殖,症状在表面现象上是上消化道由上至下内表面有淡黄色伪膜。念珠
菌病病变最常发生于嗉囊,表现为嗉囊黏膜增厚,黏膜上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