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docx

发布:2019-08-21约6.81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年《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篇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    ◇教学目标: ?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    ◇教学重点: ?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教学难点: ?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    1、朝三暮四 ?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    77 ?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    出示:3+4=4+3 ?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    ?? ?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    生:想。 ?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    1、举例要求: ?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    2、学生汇报,师板书。 ?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    28+17=45(人)17+28=45(人) ?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