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中国历史》高教版基础模块.pdf
第12课明朝的兴亡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明清王朝的更替;知道明至清中叶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史实,认识这一时期维护统一和经略边
疆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12:
本课是中职《历史(基础模块)》(中国历史)教材的第课,包括四个子目明朝的建立与统治的巩
固、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张居正改革、明朝的衰亡。主要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对外开放
的问题以及明朝的衰亡等内容,明朝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期,政治制度上皇权专制进一步
强化,对外关系上由封闭逐渐转向开放,在边疆治理上进一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同时,也面
临了新的挑战和危机,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三、学情分析
中职一年级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认知层次,历史学习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中。学生在
初中阶段,学习了明朝建立、废丞相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但对这些
历史事件内在联系及理性认识尚为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图片、地图、文献史料等多种教学资
源的运用,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的真相,
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与灭亡、废丞相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2.知道明朝在内陆边疆和沿海防务上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呈现历史地图、文字史料等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能辩证的分析和评价明朝对外交
往、与边疆少数民族以及面对新的来自海上的威胁所采取的措施与效果。
2.通过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素养目标:
1.感悟郑和航海的壮举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英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通过对明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学习,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其史
料实证能力。
五、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明朝初期巩固统治的措施;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基
本史实;张居正改革的基本史实。
(二)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灭亡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展示图片,并提问:同学们,历史上有一位传奇的人物,他曾经放过牛,做过和尚、起义军首领,最
PPT
后成了开国皇帝,他是谁呢?(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朱元璋
教师总结:没错,就是朱元璋。流传至今的朱元璋有两副画像,第一幅朱元璋,今多见于正史当中,
代表着朱元璋圣君明主的形象。而后一幅朱元璋像多流传于民间,代表着民间对其专制暴力的想象。如同
戏曲中正反两种角色的脸谱,这两幅脸谱,似乎代表着他一生的功与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元璋,
了解一下他所开创的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的?
通过图片的展示与对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新课学习
(二)
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的巩固
教师过渡: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1368年,朱
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明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为了加强皇权,
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丞相。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
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展示材料,并提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材料一: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
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会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
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踩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
职者,争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