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教学大纲.docx
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UML统一建模语言
2.课程代码:[具体代码]
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4.学分/学时:[X]学分,[X]学时
5.适用专业:[专业名称]
6.开课部门:[部门名称]
7.先修课程:[先修课程名称]
8.后续课程:[后续课程名称]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UML统一建模语言,掌握其基本概念、语法和建模方法,培养学生运用UML进行软件系统建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UML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掌握UML的各类图(如用例图、类图、顺序图、活动图等)的语法和语义。
-熟悉UML建模的一般过程和规范。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UML图准确描述软件系统的需求、结构和行为。
-具备使用UML进行简单软件系统建模的能力,包括从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的全过程。
-能够对已有的UML模型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建模项目实现。
-增强学生对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兴趣和严谨态度。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项目一:UML基础认知(6学时)
1.教学内容
-UML概述:UML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UML的基本概念:模型、视图、图、元素等。
-UML的建模过程:需求分析、设计、实现、部署等阶段的建模任务。
2.教学要求
-了解UML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UML的基本概念,能区分不同的视图和图。
-掌握UML建模的一般流程。
项目二:用例图建模(8学时)
1.教学内容
-用例图的基本概念:用例、参与者、关系等。
-用例图的绘制方法:确定参与者和用例,建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用例的描述:用例规格说明的编写,包括前置条件、后置条件、基本流程和可选流程等。
2.教学要求
-能够准确识别软件系统中的参与者和用例。
-熟练绘制用例图,正确表示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各种关系。
-学会编写完整的用例规格说明。
项目三:类图建模(10学时)
1.教学内容
-类图的基本概念:类、属性、操作、关系(关联、聚合、组合、继承等)。
-类图的绘制原则和方法:确定类及其属性和操作,建立类之间的关系。
-类的设计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等。
2.教学要求
-理解类图中各种元素的含义和作用。
-能够根据软件系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类结构,绘制准确的类图。
-掌握类的设计原则,并能在类图设计中加以应用。
项目四:对象图建模(6学时)
1.教学内容
-对象图的基本概念:对象、对象之间的链接关系。
-对象图与类图的关系:对象图是类图的实例化。
-对象图的绘制方法:根据类图创建具体的对象,并表示它们之间的链接。
2.教学要求
-理解对象图的作用和与类图的区别。
-能够从类图生成对象图,展示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对象状态。
项目五:顺序图建模(10学时)
1.教学内容
-顺序图的基本概念:对象生命线、消息、激活等。
-顺序图的绘制方法:确定参与交互的对象,按照时间顺序绘制消息传递。
-顺序图的应用场景: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
2.教学要求
-理解顺序图中各元素的意义。
-能够根据系统的交互需求绘制清晰准确的顺序图。
-学会通过顺序图分析系统的动态交互逻辑。
项目六:协作图建模(6学时)
1.教学内容
-协作图的基本概念:协作、角色、链接、消息等。
-协作图与顺序图的关系:都用于描述对象间的交互,但侧重点不同。
-协作图的绘制方法:确定协作关系、角色和消息,用链接表示对象间的关联。
2.教学要求
-了解协作图的特点和与顺序图的异同。
-能够绘制协作图,展示对象间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