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中国历史》高教版基础模块.pdf
第1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知道辛亥革命和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八单元《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的第一课,同时也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
课上承第七单元《晚清的民族危亡与救亡图存》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机失败,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深渊,下启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开展活动,
曲折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本课包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三个子目。
三个部分按照时序性论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发动辛亥
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通过颁布《临时约法》防止袁世凯
专权,最后对辛亥革命的意义从积极和历史局限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对于教材提供的大量文字和图片资
源,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在充分利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避免教材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对教学带来的
消极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有了初步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意义的认识还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不能完全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不
能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问题,体现在本课上即为未能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会运用史料、历史图片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时代影响,深入理解其进步意义;并
且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中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以此促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引导学生思考,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认识资
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和革命性,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2)时空观念:通过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
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学会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
(3)史料实证:通过利用不同的类型的史料,学习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
丰富的解释;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4)历史解释:通过搜集、选择、运用相关史料对《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临时约法》
的性质和意义。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意义等问题,增强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体会这种敢为人先,敢于牺牲的
爱国精神,以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五、重难点
重点: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难点:知道辛亥革命和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展示材料并提问1:从林觉明的一封家书可以看出是什么精神推动林觉民放弃陪伴妻子儿女而勇于就义?
材料一: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
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图1林觉民《与妻书》
学生回答:牺牲精神;爱国精神;革命精神
教师讲解:林觉民《与妻书》是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
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
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信中饱含着革命志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
的祖国深沉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林觉民《与妻书》的视频片段,营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引导学生体会革命者的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
教师过渡:一封家书,纸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