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锁骨骨折的中医护理常规.ppt

发布:2025-03-21约1.77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锁骨骨折概述锁骨骨折常见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儿童及青壮年较多见,很少不愈合,但不易获得完全的解剖复位,对功能无影响。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骨折早期):患处肿胀、疼痛明显,活动受限。舌淡红和淡黯,苔薄白,脉弦。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2、气血不和,筋脉瘀阻(骨折中期):肿痛渐消,肢体酸痛,活动不利。舌黯苔薄白,脉弦。治以和血伤筋。3、肝肾亏虚(骨折后期):肿痛已消,肢体乏力,肌肉瘦削。舌淡苔薄白,脉沉。治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护理评估1、受伤史、暴力性质。2、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4、X线摄片或CT等检查结果。[病情观察]1、局部以“8”字形绷带或肩锁固定带固定,应检查固定情况,保持有效牵引,腋窝不能压迫过紧。局部未固定者,在患者卧位休息时两肩胛区垫一窄软枕,保持两肩后伸的功能位。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血运、活动、感觉等情况。2、观察疼痛情况,做好对症处理。疼痛影响饮食或睡眠者,可遵医嘱酌情使用镇痛药止痛。3、外固定者应观察呼吸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4、固定后,若无禁忌,予三角巾或手吊兜悬吊于胸前,将肘关节屈曲90°,可遵医嘱让患者尽快下床活动。临症护理1、青枝型骨折:患肢悬吊定时检查固定情况,腋窝不能压迫过紧。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皮肤感觉、手指活动等情况,有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2、横断型骨折:轻症者参照“青枝型骨折”护理常规处理;移位明显及不稳定者行手术治疗。做好术前、术后护理。3、术前护理:参照“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处理。4、术后护理:(1)患者安返病房后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小时保持患肢功能位,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伤口出血、肢体血液循环、活动及感觉等情况。观察肢体缺血的症状及体征,一旦出现患侧肢体疼痛、肿胀、肢端麻木等,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做好护理记录。(2)注意观察伤口感染情况,常在术后3~7天最为明显,如伤口疼痛或呈搏动性疼痛,或局部红肿热痛者,应观察体温变化。术后第二天,予三角巾或手吊兜悬吊于胸前,肘关节屈90°,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注意安全。(3)评估病人伤口疼痛的程度,告知疼痛的规律性,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5、粉碎型骨折:参照“横断型骨折”护理常规处理。饮食护理1、初期(伤后1~2周):此期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饮食宜清淡、薄素、易消化食物,忌油腻、生冷、酸辣及发物。如多食新鲜蔬菜、瘦肉粥、黑木耳、苡米汤及田七瘦肉汤等。2、中期(伤后3~4周):此期宜接骨续筋。宜进食清补之品,如去皮鸡汤、牛肉及土茯苓煲龟等。3、后期(伤后5~6周):此期宜补肝肾,壮筋骨。宜多食滋补肝肾之品如骨头汤、核桃煲脊骨、淮山杞子炖水鱼等。用药护理1、遵医嘱合理使用止痛剂,注意观察药物效果与副作用,不要空腹服药。2、遵医嘱局部外贴药物时,注意避免烫死皮肤,皮肤过敏或敷贴过程出现过敏者,告知医师,协助处理。情志护理1、关心患者,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护士,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使用方法,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开导、安慰患者,使之调理情志,配合治疗与护理。2、协助患者生活所需,满足患者的需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共同配合,关心、安慰患者,稳定患者的情绪。并发症护理1、血管神经损伤:观察患肢局部肿胀程度、患肢血液循环变化,如:患肢肢端苍白、厥冷、发绀、疼痛、感觉减退及麻木等,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做好处理。平卧时不用枕头,可在两肩痂间垫上一个窄枕,使两肩后伸外展;在患侧胸壁侧方垫枕,以免悬吊的患肢肘部及上臂下坠。患者初期对区枕不习惯,有时甚至自行改变卧位,应向其讲清治疗卧位的意义,使其接受并积极配合。告诉患者日间活动不要过多,尽量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手吊兜将患肢悬吊于胸前,双手叉腰,保持挺胸、提肩姿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