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异常处理课件.pptx
1
目录01、刀线02、刮墨不均03、丢点04、缺墨05、麻点06、色差07、版伤08、早干总览09、静电10、甩墨11、刀骨12、套色不良13、皱纹2
刀线原因分析:改善对策:1、开机之前检查刮刀,确定刮刀刀刃完好、用折叠三层以上1000目1、刮刀磨损,刮刀质量较差,刮刀安装不到位。的砂纸、研磨刮刀。2、用砂纸磨版时,未依OPL规定的标准研磨致使版面研磨受损。1-1、刮刀安装依据依据OPL进行安装。3、版面镀铬粗糙,硬度低于700HV。长期使用版2、生产之前若需要磨版需降速至180m/min,使用标准规格800~1000面镀铬硬度降低产生划痕导致刀线产生。目砂纸研磨,研磨时保持姿势正确、严格按照规范磨版。3、版库要在供版入库版之前,检验版胴镀铬硬度大于800HV以上。5、色墨黏度高于12s,专色墨黏度高于16s。4、更换新油墨、剩墨使用要事先使用250目的筛网过滤。3
刮墨不均改善对策:原因分析:1、开机之前检查刮刀,确定刮刀刀刃完好、用折叠三层以上1000目的砂纸研磨刮刀、或更换专用刮刀1、刮刀磨损,刮刀质量较差,刮刀安装不到位。2、油墨粘度过高。2、生产之前若需要磨版需降速至180m/min,使用标准规格800~1000目砂纸研磨,研磨时保持姿势正确、严格按照规范磨版。3、版面镀铬粗糙,硬度低于700HV。长期使用版面镀铬硬度降低产生划痕导致刮墨不均。3、版库要在供版入库版之前,检验版胴镀铬硬度大于800HV以上。4、色墨粘度控制在11-12S专色墨14-15S。5、色墨黏度高于14s,专色墨黏度高于17s。4
丢点原因分析:改善对策:1、开机之前检查刮刀,确定刮刀刀刃完好、用折叠三层以上1000目的砂纸研磨刮刀、或更换专用刮刀1、制版版胴网点雕刻较浅,压胴硬度过低2、车间温度过高、溶剂挥发快,油墨粘度过高2、生产之前若需要磨版需降速至180m/min,使用标准规格800~1000目砂纸研磨,研磨时保持姿势正确、严格按照规范磨版。3、原膜表面处理强度不够,油墨附着力差,或原膜晶点。3、版库要在供版入库版之前,检验版胴镀铬硬度大于800HV以上。4、色墨粘度控制在11-12S专色墨14-15S。4、刮刀角度过大,超过了70度角。印刷速度。5
缺墨改善对策:原因分析:1、开机前将压胴擦拭干净、压胴压力的调试1、压胴粘有异物或压胴表面有凹坑2、压胴偏心导致压力不均。2、压胴两侧的压力保持一致。3、擦版时用频闪灯观看版面状况、查看是否有异常产生。3-1、当无备版时为满足生产需要、可将刮刀角度调整向前、降低压胴压力3、版胴真圆度、直线度不良或凹坑。4、油墨槽墨位不够。4、开机前查看墨位状况、有异常及时调整。6
麻点改善对策:原因分析:1、版库人员在供版入库前检测版胴质量,OK后入库,要随时监测,确认送到现场版胴各项参数在合格范围内。1、版胴的网点太深。1、开机专色墨控制在16s2~20s范围内,特殊定单的油墨粘度可以控制在25S。挑选压胴的硬度低的压胴。2、专色色墨的黏度过低低于15s。3、机台调专色色墨时优先使用同一厂家油墨,对平时易发生麻点的定单,黏度控制在22S以上并事先要用油墨品质好的油墨。记录参数,建立资料放于相应的档案袋,以便下次生产。3、不同厂家油墨之间互溶不好4、控制剩墨的使用量,开始加专色色墨时不要加入剩墨,待印刷品质稳定后,按照加入新调专色色墨的1/3或更少量混入剩墨并搅拌均匀。4、剩墨使用较多,原墨剩墨比例超过3比17
色差原因分析:改善对策:1、未调整好、未按规定添加油墨、添加油墨时机不对1、开机前调制与印刷接近时开机、开机中加入应立即切卷确认、切卷前1000米内加入、切卷后确认。2、油墨粘度过高或过低3、调整刮刀后的变异2、生产过程中粘度的管控、蓝红黄控制在11.5-12S、专底控制在13-14S4、制版不良3、生产过程中禁止调整刮刀角度4、制版不良所致、网点深浅不一样8
版伤改善对策:原因分析:1、更换备版,并填写废版单要求版库通知供版商重新制版。1、版胴表面铬层脱落。2、版库印前人员对来版版面进行验版后入库、装版人员装版时需要进行验版、机台人员上机前需对版面上50%的版面进行验版2、装版或运输过程中碰伤。3、确认无法补版时,换单生产,并填写废版单要求版库通知供版商重新制版。3、操作不当刀架将版碰伤9
早干改善对策:原因分析:1、色墨黏度在11.5s~12s,专色墨黏度在14s~15s范围内调整。1-2、加比例5%~11%的慢干溶剂。1、色墨黏度,专色墨黏度过高,车间温度过高、溶剂挥发快。2、更换备版。2、版浅。3、调整刮刀角度3、刮刀太后或刮刀角度大于70°。10
静电1-1、在油墨中加入5%异丙醇。原因分析:1-2、更换表面处理强度好的原膜。1、原膜表面处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