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1 年 3 月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第 16 卷 第 1 期
四川盆地综合地质 、地球物理研究
江为为 刘伊克 郝天珧 宋海斌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对四川盆地的地质 、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对重力 、航磁数据进行了延拓 、
求导 ,并反演计算了该盆地莫霍界面与磁性顶 、底界面 ,为认识盆地的断裂系统 、地壳深部结构提
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四川盆地的人工地震与测井资料 ,对该盆地进行了盆地沉降史的动
态模拟 ,模拟表明 ,四川盆地在 65 Ma 以后 ,属于稳定沉积阶段.
关键词 : 综合地质 、地球物理研究 ;深部结构 ;盆地动态模拟
中图分类号 : P315 ;P542
文献标识码 : A
( )
文章编号 : 2001
1 地质概况
四川盆地是世界上最早钻
探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经过多
年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 ,在该
盆地发现一大批油气 田。形成
了川东、川南 、川西南 、川西北四
个气田和川中油田. 四川盆地位
于扬子准地 台偏西北一侧 , 西
北 、北东隔龙 门山、大 巴山台缘
褶皱带与潘松 —甘孜地槽和秦
岭地槽相望 , 西北 、东南两条边
界分别 以灌县 —江油大断裂和
齐岳 山大断裂分界 ; 东北 、西南
两条分界也以断裂为界 ,但参差 图 1 四川盆地结晶基底岩相图
不齐 , 略有扭转. 盆地方 向为北 Fig. 1 Map of lithofacies of crystal floor of Sichuan Basin
2
东向 ,呈菱形 ,面积约为 23 万 km ,
收稿 日期 ;修订日期 .
( )
基金来源 :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重大项 目 K2951A1401 .
作者简介 :江为为 ,1955 年生 ,男 ,陕西西安人 ,硕士 ,198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现为中国科学
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2001 年
·12 ·
盆地四周为高山环绕 , 内部为低山丘陵 ,因整个盆地为中新生红色地层所覆盖 ,故称“红色盆
地”.
( )
该盆地基底为中晚元古代固结的产物 ,可分为三带两坳一隆起 图 1 ; 中部为硬化程度
较高的结晶基底隆起带 ,主要是元古界变质岩及岩浆岩组成 ,基岩埋深 3~8 km. 磁异常显
示有乐山、南充两块强磁性岩体 ,磁场背景为宽缓的正异常区. 两侧隆起 ,西北 、东南为硬化
程度较低的褶皱基底坳陷带 , 主要是晚元古界浅变质岩 , 基岩埋深分别为 9 ~11 km 及
6~10 km.
1. 1 主要断裂及其演化
这里所讲的深断裂 ,一般是指断入岩石层
的下地壳或上地壳的深断裂. 上扬子准地台活
化是通过各时期深断裂的活动来实现的. 这是
板块运动的板内构造演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四
川盆地在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发育的深断裂 ,
对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很明显的.
它们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构造轮廓 ,而且对不同
时代的岩相变化 、构造线展布以及构造区划都
有重要作用.
在普宁期发生的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深
断裂 ,具有纵向上切断深 、规模大 、延伸远的特
点. 沿这些深断裂带都有强烈的岩浆喷溢和侵
入活动. 它们两侧的地质构造都有明显的差异. 图2 四川盆地及其邻域深断裂分布图
它们都是重要的区域地质构造分界线. 龙门山 Fi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