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介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袁洪刚
(一)本册教材的总体结构
一、中国现代史总体结构:
时段: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二十一世纪
特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阶段划分:
二、《课程标准》对中国现代史学习内容的选择及其阐述
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国现代史学习内容进行了如下的选择及其阐述: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949年至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曲折前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966年至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建国以来“左”倾错误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给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976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与本册教材的总体结构
三、《课程标准》所构建的中国现代史课程体系
1.中国现代史学习主题的确定
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确定的中国现代史学习内容由七个学习主题构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科技、教育与文化
(7)社会生活
2.确定学习主题的两个原则:
第一,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线。
中国现代史从本质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确定学习主题,能够通过教学充分反映建国五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历史发展全过程。
第二,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基本上能反映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五十年的中国现代史是中国有史以来发生最深刻、最伟大变化的时代,丰富的历史信息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初中历史课程不可能将中国现代史所有的信息都包罗在内,它只能着重反映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又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组织为七个学习主题,通过学习主题既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又反映了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由七个学习主题构成了中国现代史课程体系。
四、本册教材的总体结构
本册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将七个学习主题具体构建为六个教学单元,共20课及3个“探究与实践”课题。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过渡时期(1949—1956)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2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第3课 “文化大革命” 曲折发展20年 “文革”时期(1966—1976)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 —— 至今 )
第3课对外开放
第4课民主法制建设
第5课邓小平理论
探究与实践(一)改革开放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