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硬盘修复---硬盘-参数.doc

发布:2018-03-19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正常情况下,硬盘在接通电源之后,都要进行“初始化”过程(也可以称为“自检”)。这时,会发出一阵子自检声音,这些声音长短和规律视不同牌子硬盘而各不一样,但同型号的正常硬盘的自检声音是一样的。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自检声音是由于硬盘内部的磁头寻道及归位动作而发出的。为什么硬盘刚通电就需要执行这么多动作呢?简单地说,是硬盘在读取的记录在盘片中的初始化参数。 一般熟悉硬盘的人都知道,硬盘有一系列基本参数,包括:牌子、型号、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每磁道扇区数、系列号、缓存大小、转速、 .R.T值等。其中一部分参数就写在硬盘的标签上,有些则要通过软件才能测出来。但是,高朋告诉你,这些参数仅仅是初始化参数的一小部分,盘片中记录的初始化参数有数十甚至数百个!硬盘的CPU在通电后自动寻找BIOS中的启动程序,然后根据启动程序的要求,依次在盘片中指定的位置读取相应的参数。如果某一项重要参数找不到或出错,启动程序无法完成启动过程,硬盘就进入保护模式。在保护模式下,用户可能看不到硬盘的型号与容量等参数,或者无法进入任何读写操作。近来有些系列的硬盘就是这个原因而出现类似的通病,如:FUJITS U MPG系列自检声正常却不认盘,MAXTOR美钻系列认不出正确型号及自检后停转,WD BB EB系列能正常认盘却拒绝读写操作等。 Fujitsu硬盘为例,高朋简要地讲解其中一部分参数,以便读者理解内部初始化参数的原理。 CPU,根据BIOS程序的需要,依次读出初始化参数集,按模块分别存放为69个不同的文件,文件名也与BIOS程序中调用到的参数名称一致。其中部分参数模块的简要说明如下: DM硬盘内部的基本管理程序 PL永久缺陷表 TS缺陷磁道表 HS实际物理磁头数及排列顺序 SM最高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SU用户级加密状态及密码 CI 硬件信息,包括所用的CPU型号,BIOS版本,磁头种类,磁盘碟片种类等 FI生产厂家信息 WE写错误记录表 RE读错误记录表 SI容量设定,指定允许用户使用的最大容量(MAX LBA),转换为外部逻辑磁头数(一般为16)和逻辑每磁道扇区数(一般为63) ZP区域分配信息,将每面盘片划分为十五个区域,各个区域上分配的不同的扇区数量,从而计算出最大的物理容量。 ,有些是在物理零磁道以前,可以认为是在负磁道的位置。可能每个参数占用一个模块,也可能几个参数占用同一模块。模块大小不一样,有些模块才一个字节,有些则达到64K字节。这些参数并不是连续存放的,而是各有各的固定位置。 如果读者有兴趣进一步研究,不妨将硬盘电路板上的 ROM芯片取下,用写码机读出其中的BIOS程序,可以在程序段中找到以上所列出的参数名称。 10.2GB硬盘(CT210),当然是宣判了死刑的。有些问题交流一下,搞不明白的有待在此论坛上请教各位: 1。当主板监测不到硬盘时,需要反复重启电脑三次以上后,BIOS方识别(主板BIOS手动搜寻也是如此)。在检测硬盘过程中,硬盘不断发出“嘎吃、嘎吃。。。”的声音。(当最后接近硬盘的寿终时,发出沙哑的“迟、迟。。。”声) 2。在硬盘被识别后,首先将0磁道清零,然后扫描磁盘,清除坏磁道。 3。根据坏磁道所在的驻面、扇区位置,计算分区。然后屏蔽坏磁道的分区。 4。必须用微软的FORMAT命令格式化。在格式化时要注意纪录下格式化在何进程 5。微软的FORMAT命令格式化(不是大面积坏区无妨)通过后,即可使用。 经过以上整修,破硬盘凑合用了近半年。在这期间,不断产生新的坏磁道,已经说明 它即将完蛋。 经验:一般操作系统安装都默认 C 盘,所以,C 磁盘读写率最高。而C盘在硬盘的前段扇区。假若硬盘的质量欠佳,再加上使用频繁及时间等因素,因此坏磁道较多。此时,操作系统安装在这个分区时,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操作系统破坏,无法进入、无缘无故的死机等。解决的办法是:分区时,激活你认为比较保险的分区。比如;划分在原先硬盘(后半部分)不经常读写的E区设为活动分区。(不管你怎样分区,激活的分区在DOS下都认作C区。) 例如:我把这块长城10G破硬盘分了5个区,隐藏了2个磁道较集中的分区,通过FORMAT命令格式化检查E分区没有打哏,顺利通过,于是激活 E为 DOS活动分区。 DOS下重新启动电脑后,根据分区容量判断,C盘就是分区时的E分区。 FORMAT命令格式化,因为,若用DM 软件不会检查出坏扇区,会影响以后的正常使用。我有这样的经验,去年我购买了一块80G希捷硬盘,销售者为了图快,用DM分区格式化。结果,前一个月,整理硬盘时发现有几处坏磁道。这才知道,微软的FDISK、FORMAT对待硬盘很严格,有点问题它都会检查出来,用它检查很好。还好,返修希捷厂家一星期后,换了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