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续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长亭送别续写
长 亭 送 别
●郑月慧
【教材分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能力。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愁与恨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朗读带,影相文件:长亭送别戏剧片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创设情境
师:大家一定听说过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最精彩得一折戏——《长亭送别》。
★板书课题 长亭送别
二、文学常识
(一)元杂剧
结构:通常是一本戏四折。
角色:末、旦、净、外。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净、外是末旦行当的次要角色。
艺术形式的结构:曲、白、科
曲:按照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每一折的套曲,一般由一个人主唱到底,根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
本”。
白:为剧中人物的说白,分韵白和散白两大类。
科:也叫“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效果的舞台指示。如“旦做悲科”,就是旦这个角色做悲伤的表情。
(二)作者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三)字词积累
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
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
3.厮守:相守,相聚。
4.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
5.罗帏:床前罗帐。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7.残照:落日的光辉。
8.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10.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轼《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11. 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
(四)送别诗题材介绍
师:说到送别,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李叔同的那首《送别》歌,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放幻灯片 这首歌把我们都带入到“离别”的情境中去了。(放音乐)
师:我们学过很多关于送别的诗歌,这些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生:伤感、悲凉、难舍
师:确实,生离死别是人世间最令人伤心的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有关离别的文字。
★展示幻灯片并欣赏徐晓凤演绎的歌
师:那么送别诗到底都有哪些主题呢,这也是高考考察的一个方向。我们试着从下面这些诗词中找出送别诗的主题。
A.“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抒写离情别恨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用以激烈劝勉
这些都是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那么,在戏剧中又是如何表现这愁与恨的呢?
★展示教学目标——1.情景交融的运用 2.愁与恨的表达方法
四、曲词鉴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完成)
(一)看戏剧,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播放戏剧片段的影片
明确:
赶赴长亭(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写的是赶赴长亭的路上的场景,集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的心绪。
长亭饯别(《脱布衫》到《朝天子》后的一段宾白):写的是在长亭别宴上的场景,突出刻画了崔张二人分别时痛苦无奈的心情。
长亭分别(《四边静》到《收尾》):这部分写的是莺莺对张生的嘱咐和分手后的场景。
师: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物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
(二)浏览全文,找出情景交融
显示全部